我居住在一座小城。小城有小城的地利,小城有小城的守望。
小城东临渤海,南倚小山,七千年历史,满眼都是沧桑。
小城不大五脏在,士农工商都俱全。祖上往上说模糊不清,但上数几辈不能忘。太爷爷一生务农,割芦苇盖房搭屋、织席编篓;爷爷半耕半读,砍红荆取暖、晒小盐自用;叔伯辈种冬枣、卖大钱,家家高房大屋。我辈幼年吃苦,父母不忍心我们再走老路,于是无冬历夏、寒来暑往,割芦苇、砍红荆、晒小盐、卖冬枣,愣是把一个贫家子弟培养成才成人,愣是把一个农民的儿子培养成一名吃国家饭的公职人员。是啊,生在小城,长在小城,言谈举止怎能没有小城的印记,行走坐卧怎能没有小城的传承。
我是小城人,打小对芦苇、红荆、白盐、冬枣耳濡目染,打小对小城的人民情有独钟。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小城有句俗语:干嘛说嘛,卖嘛吆喝嘛。豪言壮语不实用,气冲山河甚缥缈。牢记“志”“识”“恒”三点,努力效仿芦苇的繁衍、红荆的牵挂、白盐的期盼、冬枣的回报和祖辈的嘱托、乡邻的希冀,倾力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草木有情人有意,薪火相传万世长。这就是小城及小城人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