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个标题有没有让你想点进去的冲动,有的话请告诉我,就通过点赞告诉我就行。哈哈哈哈。因为这是我刻意练习的一部分,刻意练习打造厚脸皮这个个人品牌关键词的一部分。
今天分享的输出值得每一个人细读,这是如何通过建立强大的个人品牌来形成强大人脉的干货。这篇干货非常干,建议看前补水,喝多点!嗯。专注力与耐心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东西,看看你可不可以坚持看完这篇干货长文成为小部分人吧。先说明这篇文章是结合得到的精品课与圈外一篇文章形成的。
对了,至于让你活的久一点嘛,嗯,有这么一句话:人真正死去是在别人都遗忘ta的时候。令人深刻的个人品牌不是可以让你被更多人记住且忘的更慢么?这次我想我的厚脸皮肯定是让你们一生难忘的,我没骗你呀!是不是真的有用!哈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要营造个人品牌?
好,言归正传。首先是你为什么要建立个人品牌,如果你只是想安安稳稳的打一份工过日子那么除了国企以外,根据中国企业的调查表你一生要换6到7份工作,因为公司的寿命现在在大幅度的缩小。
如果你是你家的经济支柱,那么你肯定希望失业以后尽快的找一份工作来维持家的稳定,这时个人品牌就派上大用场了,因为你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推荐。
而如果你是在私企工作那更是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圈外的文章里提到100人里有超过一半是通过人际关系进入职位的,而这也深刻的向我们表达了社会的需求:要么比列强更强,要么自己就是列强之一。选择成为别人拼命想依赖的人脉的节点这很可能是家里没什么背景的孩子的唯一出路了。而想成就一个高质量的人脉你就得有强大的个人品牌。
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所谓个人品牌就是人们在听到你的名字时第一映在脑海里的内容,而很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将自己与想要的关键词形成联系。
举个例子,有一个群友想找一个可以拉ta出颓废的泥潭里的人,很荣幸ta找的是我,那么通过这个反馈我就知道成功塑造上进这个人品牌了。那么我是怎么做到的?根据ta的回答,是我曾经和ta提过我不喜欢玩手机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为什么ta还会记得?这就是创造印象深刻的关键词联系的重点了:你必须与众不同或者特别明显,最好可以有机会加深你与一些关键词的联系。你看看你身边不喜欢玩手机的人有多少?这就明显的把我区别出来了。与此相同的还有ta说现在独立思考的人很少,哈哈哈哈。看,这就又把我厚脸皮这个关键词再次在你认知里刻的更深了吧?这就是我说的加深印象以及创建联系。
打造个人品牌很重要的就是在弱联系圈子(陌生人圈子)里有自己的明显属性。
在一个社群中可以分为几类人:打酱油的、节点、专家、明星、助理,除了打酱油的,其他可以重和。比如你可以同时是节点与专家。
节点通常认识很多的人,他们很可能是该人际网络的发起人,也有可能是人脉甚广的人。他们很善于跟大家打成一片。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节点呢?
涉足领域众多
有个有趣的游戏叫做“凯文 培根六步游戏(six degrees of kevin bacon)”,游戏要求大家把任意一名演员通过ta出演的电影与演员凯文培根联系起来,其中不能超过6步,最后平均所用的步数是2.8312。
游戏的设计者扎登后来又计算了平均每位好莱坞演员的步数,然后有一些发现,一些出演电影多的一些演员反而排名靠后。
比如约翰韦恩,因为一半以上的电影都是西部片,也就是他总是跟同一群演员出演同一类电影。
节点就是这样,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圈子、不同职位的人群中占有一席之地。
能发现很多可能性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排除看起来不顺眼的。比如,你觉得小王说话太慢了、小李生活太随便了、小张总是很毒舌……
可是,适合做节点的这些人却会觉得,小王很淡定、小李很随性、小张很有趣,总之,他们几乎喜欢所有的人。
一句话,适合做节点的人知道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不会总看到阴暗面。
如果你知识渊博、有社会资源、乐于分享,那么你适合做专家。
如果你有人格魅力、口才不错,那么适合做明星。
如果你做事勤快又很热心肠,那么适合做助理。
当然,如果你不符合以上任何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多看书、多经历,来达到以上任何一个角色的要求。
自己优秀,是一切与人相处的前提。
明确自身定位以后,你该怎么办?
首先是了解自己,这是老生常谈了。你需要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还有你想要影响的人以及程度。
那么如何简单的了解自己呢?自我分析优劣势(自评或者他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设立长期目标(明确想在哪一领域建立个人品牌)-----拆解目标(获得及时反馈以及弄清实现其要的能力与资源)-----结果导向性思维凑齐需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二流大学的本科生,专业也小众。这个时候你发现你很难就业或者就业不好。这时你自我分析发现你优势是文字功底不错,劣势是专业难就业。那么怎么办?去招聘网站去看发现网站编辑这个职位刚好需要这种能力,那么好,目标有了分析也差不多完成了。然后就到拆解目标了,比如你的最终目标是50岁之前成为ceo(注意目标必须可量化且可达),然后你就拆解咯,几年你要升到什么位置什么的。需要注意的是28岁是一个节点,那时你就得从类似于积累经验与执行的状态转为领导与决策了。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你得知道你下一小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与资源,运用结果导向性思维帮你完成。
在这个之前有很重要的一步那就是蓄势,也就是俗话说的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人,你要持续的学习与输出。在读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世俗的权力下放,抓住它的往往都是有相对完整良好组织化的群体抓住的,那些什么准备都没有的人要不抓不到要不很快被推翻,个人也是相同的。在你确定好的领域里持续的输出有利于塑造你个人品牌关键词的内容。
再有一个就是做记录,这个是为了了解你的三观。大概持续半年,然后向别人说,获得反馈后进行迭代进化然后就是刻意练习了。
需要注意的是品牌影响力是此消彼长的,也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还需要注意不要让品牌过于复杂。听起来有点矛盾,你说个人品牌应该是受众面越大影响力越高啊?嘿嘿,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只能选择几个圈子去认真经营,要不然你只能是狗熊掰玉米,什么都没了。而对方认知里也是有限的也是弱肉强食,深刻的取代浅显的。举个例子,支付宝。它除了支付功能以外其实它还想要社交功能的因为想与微信竞争,可你有多经常用支付宝聊天?为什么?因为支付宝在你印象里就是个支付的工具嘛。印象深刻以后就很难改变了,锚定效应与首因效应在这里就得到很好的体现了。当然,个人也是这样,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说到这里,个人品牌的建立你大概已经有70分了。
我怎么可以达到90分?!
借力。对,就两个字。借力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认识身边或者相关领域的牛人,或者说可以带领你获得你想要的资源的人俗称贵人。在与牛人相处的过程中需注意平等,哪怕他比你厉害很多重要的是不卑不亢。有时候,你越想表现得谦卑,反而适得其反。你不是自大狂,也别做脑残粉。如果在见第一面的时候,你就已经怀着这种想要证明自己能力的心理,其实已经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上了,对方的感受就像是他作为老师在考学生一样。这点我深有感受,嗯。当然,前提是你们得三观正且相似,这可以在生活里留意一下对方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从而推测出对方的三观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有时候跟牛人相处,你的能力实在弱爆了,没有什么可展现的。好吧,你可以暂时不具有价值,但可以有潜力。
事实上,越优秀的人越可以不带功利心地帮助你。
对资历比你深很多的人来说,帮助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想法比获得什么即时的价值要有意思的多。我认识几个老师,一位老师能力很强阅历丰富,一位老师读书很多且幽默风趣,一位老师英语很好且知书达理。事实上他们帮助我真的是非常用心的,犯了很多错误才积累的经验可以毫无保留的告诉你,也在我迷茫时给了我很大的助力与让我少走很多弯路。
整个过程最难的应该是找到支持你的人与愿意帮助你的人。记住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分享才能提高你遇到这些人的概率。
剩下的10分呢?运气。
在这个强调个人崛起的时代,愿你活的久一点,更为成功或者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