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认知觉醒的逻辑学习认知觉醒(二)

第二天打卡读后感:


如果有三本书摆在你的面前,你会选择哪一本书来读?

A. 一本趣味故事书

B. 一本《认知觉醒》

C. 一本高等数学微积分

抛开阅读的目的性,单纯只讲阅读的体验,三本书的趣味性依次降低,难度依次增加。

如果把阅读类比成一次旅行,那么第一本书就是如履平地,第二本书就是爬台阶,第三本书就是攀登峭壁了。

在学习了“舒适区边缘”之后,我们简单地就会把三本书对号入座:

故事书属于舒适区,是人类避难趋易的天性;微积分属于困难区,是理性想要挑战的,但容易受挫;舒适区边缘的拉伸区最适合成长,所以我选择B认知觉醒。

或者我们直接揣测出题人的出发点,也能够很容易得出答案。

哈哈!我就是这么想的。

可是这道题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

这里要向大家承认,我这道题确实本身也有些问题。

但我把它记录下来的原因,是想记录一下我犯了一个“理性”的错误。

并不是所有事情我们都要调动理性思考的,有时是需要感性更好地去工作。

比如,在选择阅读的一本书上。

每一本书,实际上都会给你带来一些收获。

关键不在于选择读什么书,而在于阅读的方法。

包括一些很烂的书,只要加以理性的思考,其实我们可能都会从中有收获。

我之前学习自媒体运营读了几本推荐度很高的书,作者的一些观点实在是难以认同。

最后,已经到了看见就想怼的地步,忍不住骂上几句。

但我并没有觉得读这本书浪费了我的时间,因为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后来,我发现我对于这本书的不认同,来源于我对互联网时代“速食”文化和快速变现价值观的怀疑态度。

当然,大家本身都没有什么错误。

“有人花三分钟泡面。有人花三小时煲汤。”

只是个人选择的不同。

而我选择,慢慢阅读一本书,慢慢去思考。

阅读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先感性、后理性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触动我们的点,这就是一个感性的认识。

然后我们从这一个点延伸出发,进行深入的探究。

我们可以根据一个知识点,去拓展学习另一个关联的新知识点。

我们可以多问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点让我有启发?我可以把这个点用在哪里?等等。

当我们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在感性到理性转变的过程同时,完成了输入到输出的转化。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要去阅读的冲动呢?

随意拿起身边的一本书开始阅读吧。


加油!

今天是用认知觉醒的逻辑学习《认知觉醒》的第二天,打卡完成!


附第二章干货:

意识分层是一把双刃剑,潜意识带来模糊混沌的同时,带来了感性认知。

模糊,是人生困惑之源。

由内的认知模糊,人类天生不喜欢学习和思考,因为耗能。

由外的情绪模糊,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

由内而外的行动模糊,面对不确定性时不自觉逃避,导致行动力不足。

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潜意识处理信息的速度极快,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到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感性。

高手的方法:先用感性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帮助自己思考。

如何捕捉感性:“最”字法(关注最触动的点)、“总”字法(关注挥之不去的事)、无意识的第一反应、梦境、身体、直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