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一段话,大概是在说学习的好处,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获得收获和改变的可能。
我也深以为然,也能深深的体会到持续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那问题来了,既然坚持学习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
有一种我比较信服的说法,我们在积累的过程中会遇到选择,选择当下享乐是一种近的思维。好处当下就可以获得,而选择积累学习,是一种远的思维,选的思维获得的好处在我们的想象力,所以我们一直在选择想象的好处,和选择当下的好处中不断的沦陷。
慢慢的时间不停的从我们身边溜走,我们的学习积累也就慢慢变的遥不可及。
那是不是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呢,我想说的是有解,但是意志力真的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在初期。
意志力本身就是我们的重要资源。而且很稀缺。
在加上“活在当下”的理论被滥用,在一次次选择活在当下的决定中彻底的失去了自我。
每次微小的决定都像一块多米诺骨牌一样,我们的计划总是抽掉了某一块关键的骨牌变的彻底坍塌。
有解吗?我的答案是有,但是很暴力。
我的方法是经济学的方法,增加沉默成本,想一下,假设我们有拖延症,那么即使百般拖延,那你有几次延误赶飞机的经验。即使百般拖延,你有几次手机只有百分之一的电还不着急找充电器的经验。
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这次拖延,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太高了。
当我们对一个或是爱好感兴趣的时候,我们能坚持多久。例如画画,书法,吉他。很快你的兴趣就没有了。为什么呢?是你不再有这个兴趣了吗,很显然不是。你看到有人弹奏音乐你还是会很羡慕。有人有好的字迹你依然会感觉很美,可是你看着被你扔在一旁的旧毛笔,在角落落灰的破吉他,你想这太难了,我尽力了。
走向这个目标的路太远了,你需要不断的做选择做坚持。慢慢的,这些选择磨掉了你的所有耐心。你在羡慕的时候顶多也就是跟自己说一句我尽力了,确实学不好。
我采访了几个学吉他成功的非专业的朋友,也问过几个学书法小有所成的朋友。总结了一下坚持到底的两个原因。
1.兴趣爱好程度太深了。感觉不学会,就会浑身不自在,甚至觉得没有这个爱好,自己的下半辈子会很不好。
2.沉默成本太高了,只有选择坚持到底,没有退路。
例如我一个学吉他成功的朋友,一开始特别爱吉他,就花掉了自己将近半年的积蓄买了一把吉他,每当要放弃的时候,总是想想自己的积蓄,觉得不学会太对不起自己了。就一点一点的坚持到了最终的目的。
很多人看到我的方法,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难以下定决心,我觉得这很正常。你毕竟把一个需要多次博弈,多次抉择的事情做成了一次性的决策。选择了就已经接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