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看到,在市场充分竞争的领域,我们得到的产品和服务是好而不贵的。
大致的原因可能是:即使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可能弱一点,但不停的紧跟技术潮流是其生存的重要法则,即,他们不得不引进或使用较新的技术,否则等待他们的可能是衰落甚至死亡。
目前,在我国,广大教师是没有这种不得不学习或使用新技术新技能的巨大压力的。除了你辞职或犯法,当你已经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时,你一辈子都会稳稳当当的当老师。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国外也大抵如此)。从事业单位分类来看,中小学校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如此延伸,中小学教师是公益一类人(胡编的,以法律说的为准)。
大学从事业单位分类来说,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就此延伸,大学教师是公益二类人。
很明显,公益一类人比公益二类人的公益责任更大一些,社会责任也更大一些。
既然是公益性事业,国家是大力扶持的。扶持学校,扶持教师是两个主要手段。
扶持教师,首当其冲要做的工作就是培训。当前国家、省、市、县、校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培训。
对于培训的整体效果,褒贬不一,但效果肯定有,从各种研究、各类教师和专家言论看,效果似乎又不那么明显。
为了增强培训效果,政府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跟岗、影子培训、置换等等。这些方法应该比原来的讲授法要好,毕竟参与感强一些。
如果要做好教师培训,首先要基于这样两个认识:一是大部分教师和我们普罗大众一样,都是普通人;二是教师这个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完成自我成长。
既然是普通人,那他就会有这样一个特点:路径依赖和惧怕变革。
既然是实践性工作,培训的效果必须扎根于教师实实在在的工作中。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惧怕变革的,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总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要改变旧习惯,学习新技能总是一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
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是无法通过惩罚和竞争两种市场化手段来迫使中小学教师主动变革的。
因此我们的政策设计者,试图通过职称评定的条件设计来促发教师不得不发生改变,诸如在职称评定中,设计了发表文章,主持课题,获得奖项等方式来促使教师自我变革。这种方式其实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的。
但总体而言,以上的设计总体上是对优秀者而言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其实是要调动最大多数的普罗大众。
让大部分教师在自己实实在在的教学中,不得不发生改变,不得不自我革命,这才是教师培训取得效果的核心要素。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不得不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如果我们感觉中小学教师在备课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可以集中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的顶级教师和技术专家,为教师们备好每一节课,他们拿去用就是了。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如果不愿意修改这个课件,他基本能高质量的完成一节课;如果这位教师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在提供高质量课件的同时,为这部分教师提供更多的,和这节课相关联的系统化、系列化教育资源,他可以选择各种模块,进行自由组合。
如果在监测学生发展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空间上,中小学教师需要提高,我们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促发教师监测与评价科学化和个性化。
通过信息技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新的路径,并会使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不得不利用和依赖这种路径,最后形成新的路径。
对于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或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模仿、使用高质量的路径,是其从新手到合格到熟练到创造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