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情达理的人,一定是个宽容的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通情达理的人,包容世界的不完美,也包容人性的弱点。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首难念的曲。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难言之隐,都有生而为人的不易之处。

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心酸;

再得意的人,内心也有苦楚;

再快乐的人,心中也有委屈。

通情达理的人懂得:唯有宽容,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再冷冰冰。

《战国策》中就有这么一则故事:

孟尝君因事被驱逐出齐国,心中对弹劾他的士大夫们非常愤懑不满。

后来他重新掌权,准备重回齐国找那些人算账,一雪前耻。

在返回齐国的路上,齐国大臣谭拾子亲自到边境迎接他。

谭拾子深知孟尝君心中的怨恨,与其说是来接风,不如说是来劝慰他。

“是不是还记恨着之前弹劾你的那些人呢?”

孟尝君一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就气愤得很,目光犀利地看着他点了点头。

谭拾子接着问:“杀掉他们,你才会满意吗?”

孟尝君直言不讳:“是的。”

谭拾子说:“世上的人本就如此,你富贵,别人就会亲近,你贫贱,别人就会远离。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像市集一样,早上熙熙攘攘,晚上空无一人,这不是因为别人爱早市却恨晚市,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来。”

谭拾子的话很明了,是告诉孟尝君没有必要睚眦必报,希望他再次回到齐国时,不要再怀抱着一颗怨恨的心。

通情达理的孟尝君听后,心中的怒火平息了不少,觉得这确实是人之常情,便果断地取出刻着士大夫名字的木简,用刀削去,放弃了报复的念头。

孟尝君对那些士大夫的宽容,是理解世态炎凉,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是给自己原本充满仇恨的心灵松绑,也因此给自己树立了声望,赢得了更多的喝彩。

通情达理的人,眼宽能容景,心宽能容事,也便塑造了更大的人生格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