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先问你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我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什么意思?毋庸置疑,一般人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甚至不会想过。那么现在,你看到了,你会有何感想?
我为什么来这里?我不知道,我只能搪塞自己,世界让我诞生必有其意义,每个人生来都是一段旅程,即使现在的我碌碌无为,得过且过。人的一生中,没有哪一刻能说清自己有何价值,因为我们会扮演各种角色,经历各种风雨,看清各种浮华,尝尽各种冷暖。这趟旅程,有太多地方,若要问我为何而来,因为时间到了,我自然来了。
我害怕死亡吗?我不怕死亡本身,我害怕的是在死亡之前我还未来得及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害怕的是活着的时间太少。活着的时候,我们早已习惯浪费时间,我们就是“懒癌”本身。明明有那么多时间,却有太多的后悔。到底,我们害怕的是死前的后悔。
我满足吗?我不满足。趋热性能惯,贪饕死亦轻。人是贪婪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从来没有足够的概念。小孩自攒糖果,年轻人期待加薪,有利于自己的都想尽收囊中。如果可以,不愿做选择,只想占据。
其实,这是“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的菜单上的问题。
故事是这样的:约翰,因为无休止的工作使自己疲惫迷茫,特请假数天踏上了个人旅行之路。不巧,在高速公路出现拥堵情况,众人被迫停在路中,言语纷纷,警察告知要么耐心等待一小时,要么自己另寻出路。约翰选择另寻出路,不料却迷路了。在汽油有余之下,终来到一家咖啡馆——the why cafe。在馆中,由于菜单上的三个问题与服务员凯茜,厨师老板迈克,成功人士安妮进行了一翻对话探讨。
01
第一个问题
“当一个人弄清了他为什么存在,就相当于定义了自己的‘存在意义(purpose for existing,简称为PFE)’”。凯茜告诉约翰,自己在海边游泳遇见一只绿海龟,可是自己怎么也游不过,因为“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之所以无法追上它,就是因为自己不顾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终都在划水”。人会为了自己的PFE而做许多事,包括很多徒劳的事,或者当还没弄清自己的PFE时,人就一直在做许多事情,不管有益或无益于PFE。就像约翰一样,每天重复的打开邮箱,花20分钟阅读邮件,这些时间累计起来几乎占据了生命的一整年。殊不知,我们终会消耗自己的注意力,精力和时间在很多不相关的人,活动和各种事物上。我们在某件事上,总是会用错力。
有一个商人,在度假时遇到一个渔夫,问渔夫的日常,渔夫一五一十告诉他,表示甚是满足。商人建议他不必如此,改变生活方式,扩展自己的事业,这样可以赚更多钱,以后退休了再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退休是将来的事情”,如果现在就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何必要活得疲惫。幸运的迈克悟出了自己的道理,所以开了唯一的这家咖啡馆。可是对别人来说没有那么简单,都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现实就是要扇自己的巴掌。貌似从呱呱坠地之后,我们就一直活成一种范式——接受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工作赚钱,养家糊口。当走进社会,拥有自己的驻足之地时,我们才会开始想自己想要做什么,我们所从事的到底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诚如papi酱所言,“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我身边的朋友多是背负着某种责任,咬牙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就连毕业后和朋友们的第一次聚会,也是在讨论工作带来的不满。对于工作,从来都是抱怨居多。
倘若“明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却偏偏把那么多时间都花在准备工作上,而不是立刻就做,这是为什么呢?”安妮以广告为例,简单理解就是,面对各式各样的广告,因为我们被它抓住了内心的恐惧点和欲望点,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我们会购买那些能替代日常工作带来满足感的产品,可是为了买更多的东西,就需要花更多时间精力工作,赚更多的钱,因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留给PFE的时间就屈指可数了。当你明白其中道理,你会发现,我们不得以处于这样的一种循环当中,既然无法规避,那就告诉自己转变心态,“开始每周为自己多留出一点儿时间。再也不用‘物质’奖励自己……”好比我想环游世界,可是我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那我能做什么准备?有句笑话说的好,节假日可在朋友圈旅游,在互联网时代,我可以结识世界各地的朋友,欣赏世界各地的风景,收集世界各地的信息,当我能够踏出国门的时候,我再到世界各地打卡。
02
第二个问题
安妮说,没有问过自己那些问题,没有为实现PFE而努力的人都害怕死亡。我的想法跟她大概一致。死亡,是人普遍恐惧的事情,但更多的是恐惧自己还未弄清PFE,还未实现PFE便与世长眠。假使自己已清楚知道自己的存在意义,并为之努力最终实现,那这样的人无惧死亡,这是约翰的思考。
03
第三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一步步清楚了自己为什么存在,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他会满足吗?是不是“似乎怎么做都做不够,像到了鸡血一样。”最容易想象的,就是钱。如果刚好全力以赴的事是自己想做的事,那钱呢?最坏的结果是赚不到很多钱。回到上面的问题,工作是为了获得物质基础从而寻找满足感,如果不需要面对自己的空虚,已经有能代替物质的事得以满足,是不是“很多钱”就没那么重要了。
有个客人,总是梦到自己要打一杆非常难打的高尔夫球,在梦中,他的球要么在窗框上,要么在岩石斜面上,要么是其他荒唐难打的地方,不管怎么练习,手感总是不对,当自己好不容易克服焦虑紧张要挥杆时,球就跳到其他地方,来来回回一直处于压力当中。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可以把球捡起来放到别处再打。确实,我们总是受到外部环境,外界力量的影响,不断调整自己去适应,但是我们却忘了,自己的球位可以自己选择,要主动学会移走人生的高尔夫球。也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不去追求自己的PFE。
关于这(不只)三个问题的疑惑,到这里,我想你大概有所明白了。但是还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少了它皆是纸上谈兵,那就是怎么去寻找自己的PFE呢?书中给出,“人们寻找答案的方法各不相同。有人通过冥想问自己为什么存在;有人一边听自己最爱的音乐,一边记录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选择到大自然中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也有不少人选择和朋友或陌生人交流分享这个话题;还有人会通过阅读,在书中理念和故事的引导下找到答案。”不管什么方法,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一点是,当你接触到新事物,体验到新生活,留意自己对某些事情的反应时,也许你就找到了答案,就像约翰一样。
到这里,全文就接近尾声了。回过头来,再想想那三个问题,与最初的想法是否不一样了。只怕自己从未问过自己的PFE,亦或是自己想要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现在还不知道,只知道寻找这个答案不容易。我一如既往去网上搜索评论,褒贬不一。很多人被里面的金句吸引,我也一样,以致于此时写的也以文中句子为主,可是我最终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我看到的是作者幸运地得到他人的指点迷津,正是因为与馆中人的交谈才让自己恍然大悟。他人之语,更能点醒自己。这便是我喜欢与别人聊天的原因。只期望某天,在我阅历丰富,体验够多的时候,我能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遇到其他人的人生。
每个人都会独处看书,听音乐,亲近自然,或与好友谈笑风生,思考人生,但是往往没有准确的结果,跳不出所谓的循环,也许只是时候未到。我相信,你的答案,就在自己心里的尽头。
| 首发于公众号:二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