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休絮,直接点题。
华歆,我今天准备吐槽的人。
想三国纷争时代,那么大的林子,什么样的人没有呢。懦弱的、暴戾的、狡猾的、恶毒的……但这些样恶劣品行都还不足以让人唾弃,人嘛,本来就性格不一,谁还没一点缺点谁还不做过点坏事呢?
但华歆这样的人,真的就有点突破底线了。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华歆本来是豫章郡太守,孙策平定江东时投降孙策。后来孙权用顾雍之计,派他前往许都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此后华歆就一直留在曹操身边。那么跟随曹操之后,华歆都做了哪些事呢?且听我道来。
管宁割席的故事大家都有听过吧。管宁和华歆是同窗好友,也是当时齐名的名士。有回两人在地里锄地时看到了地里的一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华歆则赶紧把金子捡了起来,脸上是抑止不住兴奋的表情,随后看到管宁鄙夷的神情,便把金子扔掉了;还有一回两人在屋子里读书,华歆的心却不安分,跑到门口去看路过的富人,看完进屋之后,管宁就跟他割席而坐,并与他绝交。
从这个故事里就看出华歆特别地热衷于权势和钱财。但有人说这并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只是管宁和华歆的志趣不同而已,读书可以淡泊名利,同样也可以追逐功名。我承认,这个故事也只是说明了两人内心各自的向往,可当一个人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而用尽手段时,他的行为就值得商榷了。
抓捕伏皇后。曹操自封魏王后,汉献帝与伏皇后感到惶惶不安,于是密谋想要杀掉曹操,最后事发,曹操准备除掉伏皇后。这个时候华歆站了出来,成了曹操的好打手,亲自带兵进入皇后寝宫抓捕伏皇后,我们来看他是怎么做的——尚书令华歆引五百甲兵入到后殿,问宫人:“伏后何在?”宫人皆推不知。歆教甲兵打开朱户,寻觅不见,料在壁中,便喝甲士破壁搜寻。歆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后曰:“望免我一命!”歆叱曰:“汝自见魏公诉去!”
虽然当时已是曹魏掌权,但华歆你毕竟还是汉臣,享受的是汉禄啊。宫人们知道曹操不可抗拒,但都仍存有一丝廉耻之心,不愿说出伏后的踪迹,要是你华歆的话,恐怕早就指出伏后藏在哪儿哪儿了。一副狗仗人势的嘴脸,令人恶心。别说抓捕皇后了,就是进入皇后寝宫,也不是臣子们随便可以去做的事情吧?做这件事的人不是王朗,不是钟繇,不是其他的臣子,为什么就是你华歆呢?从这就看出华歆对曹操的溜须拍马。为了体现自己对曹操的忠诚,他还是对伏后“亲动手揪后头髻拖出”,真是做得出来!除了动手动脚,还要大喝大骂,真是毫无一丝仁义之心。
威逼汉献帝。曹操死后,华歆又同王朗等曹氏旧臣威逼汉献帝让位给曹丕。第一次百官进言劝汉献帝让位(当然是华歆带领的,也是他开的口),汉献帝不愿意,次日百官又集于大殿,威逼汉献帝。当然这个出头鸟,自然是华歆。再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华歆奏曰:“陛下可依臣等昨日之见,免遭大祸。”帝痛苦曰:“卿等皆食汉禄久矣,中间多有汉朝功臣子孙,何忍作此不臣之事?”歆曰:“陛下若不从众议,恐旦夕萧墙祸起。非臣等不忠于陛下也。”帝曰:“谁敢弑朕耶?”歆厉声曰:“天下之人,皆知陛下无人君之福以致四方大乱!若非魏王在朝,弑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尚不知恩报德,直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帝大惊,拂袖而起。王朗以目视华歆,歆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变色而言曰:“许与不许,早发一言!”帝战栗不能答。
又是一副狗仗人势的嘴脸。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真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不忠不义,也没人能和他比得上了。
墙头草的表现。华歆身上的功夫,可还不止这一点两点。曹睿继位以后,司马懿奉命镇守西凉,被诸葛亮施了离间之计,曹睿疑其反心,疑虑未决。这个时候华歆又站出来了,对司马懿一阵诋毁,叫曹睿赶紧罢免他的兵权。
后来诸葛亮势如破竹,又是司马懿出来挡住了诸葛亮。这个时候的华歆又换了一副嘴脸,对司马懿大加褒扬,拍不完的马匹,十足的墙头草。
现在我们看华歆的为人。追名逐利,见钱眼开,卖主求荣,溜须拍马,落井下石,墙头草。华歆向我们展示了为官之道——快速升官发财的众多手段。真是个人才啊!
当然,我今天所说的只是《三国演义》中华歆的人物形象,与正史是有出入的;正史中的华歆是一个清廉公正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