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东晋永和九年的某一天,书圣王羲之同学跟当时的大文豪、大名流们在一个叫做兰亭的地方开party。当时的Party的内容比较简单文雅,无非就是
就在大家喝酒喝到兴头的时候,突然有人提议:老王,这里你字写得最好,我们把大伙儿今天写的诗编个集子,你来给这个集子写个序如何?
于是,兴致这么一来,书圣王羲之同学就在微醉的情况下,拿起一根毛笔
中国书法史顶峰的人物——书圣王羲之的顶峰之作,历史上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没有之一)《兰亭集序》,就这么诞生了。
永和九年的这一天,喝了几杯“老白干”的王羲之同学突然状态就来了。就像被神附体了一样,一挥笔,一口气就写下了这篇兰亭序。第二天,王羲之同学酒醒了,看到桌上的《兰亭集序》,于是,他还想趁着状态再写一下,伏案挥毫后一看
经过不知道多少次失败以后,王羲之同学最后发现,自己再也达不到那种被神附体的状态,草稿就草稿了呗。。由于这篇文章是当时即兴想的、书法也是即兴写的,所以难免有许多瑕疵纰漏。但从艺术品欣赏角度来看,它毫无疑问就是一篇神作。
为何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的那一天能有如此高的创造力?我想除了他当天的状态极佳之外,还因为他喝酒了,还喝得恰到好处。我们在喝酒到微醺的时候如果注意察觉,会发现那一刻的状态与静心时很相似,处于无念或不被念头抓住,念头非常流动的状态。在这个时候我们停下了用心、用脑,智慧跃然而出。
好吧,让我们回来看看这幅神作吧,到底它神在哪里呢,为何能够如此神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个字都是王羲之创造出来的独立的生命形象,它们不仅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而且还赋予了各自的秉性和精神。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看汉字中只需三笔的一个简单的字——“之”,王羲之同学在兰亭序中是如何赋予它们各自独立的精神的。
好吧,一个上紧下松漂亮的“之”字。
再来看看下面这个,明显写high了的感觉。
像不像,中国古代上身长袖飘舞的美女?
保持着无念的内心状态,而又对自己与外界所发生的一切清清楚楚,将会使我们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王羲之同学带着这样的状态,不认真地认真,每一个字都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结果《兰亭集序》的21个“之”字,都有各自独立的躯体和精神。
每个字都附有独立的结构美感。
比如:
看笔势,
笔画之间前后的呼应,形成了单个字的几何结构,这就是兰亭序文字的魅力。
除了单个字的结构,《兰亭序》整篇文章还透露出一个严谨中透着飘逸,端庄中带着灵动的结构美。
有的字前后结构呼应,例如:
再来看看这个
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同学对每个字的结构似乎随心所欲,单个字的体型结构变化多端,但贯穿于整个主轴线又行气连贯,结构统一。如果没有保持着静心的状态,保持着全观,我想整篇文章在酒醉之下将写得分崩离析。
————————————————
当然除了前后,整篇文章的左右也会互相对应。比如:
但是到了第二段,
我想那个时候王羲之同学做到了安于、专注于每一个当下,但并不是摒弃了过往。对已经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但,是一种不过地过,不执着地执着,好像过好像没过,有时过有时没过,该过过不该过不过。
不过地过,是让过去的事情在自己的内心依然隐约地保有一个位置,无事时一切了浮沉,遇事时激起内心的荡漾,荡漾完了该干嘛干嘛去。
在写出了孤单的“以”字后,王羲之同学并没有纠结于此,而是专注于下一个当下的写作。当写到第二段的“夫人”时,内心灵机一动,于是“以”、“夫”、“人”就这么跨行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不再让人感觉孤单。
前后左右文字相互呼应,严谨中透着飘逸,端庄中带着灵动,这就是兰亭序的结构。兰亭序的其他特点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兰亭序———最接近神的作品!
——————————————
修炼静心,停下我们的思维而不被念头抓走,便是停下受苦,提升智慧,具有极大的创造力。因为思维总在分析、评判,进而制造痛苦。思维不断地在过去和未来摆动,对过去的纠结和对未来的焦虑让人愈加痛苦。这些情绪累积在我们身上,不时被扣动扳机。
我们需要大脑来生活,但不能被其控制。大脑停下,智慧冒出,这里的衔接很微妙。经常是大脑处于空的状态,静静地沉下心不对事情做反应,突然间灵机一动,开始能够好好说话、开始能够做出处理问题的最优方案、开始能发挥最大的创造力。我想王阳明的八字真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微妙的衔接。
还未开始静心的同学也可以喝到微醺,注意察觉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发呆,去享受那个当下的创造力。
————————————本文书法鉴赏部分,参考、引用自新浪微博“游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