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首次出版于1859年。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在《双城记》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很多的对比手法,反映了阶级的特点及状态。这一对比手法体现在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和马内特医生身上,一个残酷无情,另一个极度善良;在农村里,一边是贵族永无休止的荒淫无耻的生活,而一边则是农民无知却又可怜的生活;在城市里,贫民窟到处都是小孩老人,脸上仿佛都刻画着由于长期饥饿而形成的削瘦脸型,而另一边的贵族们却慢慢地拿起茶杯,品着奢侈的茶,还时刻显露出不满的表情。这一幕幕体现了狄更斯的写作特色,既具深度,又极其巧妙,将《双城记》贵族的奢侈及贫民的苦厄结合在一起,极具画面感,且这一画面是淋漓的、血腥的、无耻的,且都深深印在读者的内心世界。
据狄更斯在序言中所说的,1857年在狄更斯和他的孩子们、朋友们一起演出威尔基·柯林斯先生的剧本《冰海深处》时,他开始有了这个故事的主要构想。《冰海深处》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心爱的姑娘抛弃后,在北极探险时为拯救情敌而牺牲的青年。这种人物的塑造完全和狄更斯产生了共鸣,也完全符合狄更斯对一个有道义的人的定义:舍己为人,品德高尚。这为他在《双城记》中构思出卡顿这个人物形象提供了素材资料。
中国学者、作家梁实秋《英国文学史》:仇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仇恨应该用仁爱及人道去化解,作品没有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却因此而造就了大革命的气氛,化解了暴力行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