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长这么大,四十多年,第一次见到刺猬。
或者,记忆有没有丢失就不知道了,反正我是想不起来曾经有见过。
刺猬索尼克不算!
……
1
大约凌晨2点。
抽空下楼去倒个垃圾。
大半夜倒垃圾,是我从开始要求垃圾分类的时候养成的坏习惯。
或许现在垃圾分类依然存在,只是感觉没那么严了。可是在疫情前那会儿,你垃圾不分类,都不好意思去垃圾房。
会在你脑门上贴一张字条——不良居民。
会被指指点点点点。
也许人家根本没有指指点点点点,只是在说,嘿,兄弟,你应该把湿垃圾往这里放,干垃圾往那里放!
垃圾房只接待有用的(分好类的),没用的垃圾不要往垃圾房放……
太特么麻烦!
把一堆垃圾收集起来已经很费劲,垃圾还要分类?
烦死了!
所以对我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眼不见为净。我看不见你,你也看不见我,省得见面啰嗦。
等垃圾房的大叔大妈都熟睡了,嘿嘿!
我发现小区里好多人都这么干,不单单就我一个。
虽然这样的我自私自利,目中无人。
没办法,垃圾分得再好也只是「卖相好的垃圾」。
说白了,垃圾分类是有好处的——资源高效利用、降低环境危害、推动循环经济、优化垃圾处理效率、社会综合效益……
听上去很有道理。
可就凭老百姓这点微末的工夫,能有多大用?
虽然老百姓对垃圾分类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可真问及具体事项,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分,比如湿纸巾是干垃圾。
这种低级错误我也经常犯,我现在是知道了。更不要提一些没有提到的垃圾了。难道每次丢垃圾前都要打开电脑,问一下AI,塑料袋是干的湿的?沾满口水的塑料袋是干的湿的?沾满油漆,并且有一片苹果皮粘和油漆凝固在一起的塑料袋是干的湿的?
说白了,靠个体的力量分不彻底。既然分不彻底,那分了又有什么用呢?
肯定是有用的。
可,浪费老百姓的时间和精力就不算浪费了是吧。虽然宣称是顺手,可真要分,并没那么顺手吧。反正老百姓的时间不值钱,随便用是吧!
2
就算我自私吧,在这扯了这么多。
因为倒垃圾不是今天重点。
最近小区内的私家车好像多了起来,到处都停满了。
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好转?
因为经济不好的时候,很多人都回老家了。所以这一段时间小区内的车位是很富余的。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车位,感觉人一下子少了很多。
我家在小区内没有固定车位,只能游走在公位上,而我媳妇回家又晚。
所以我媳妇回来的时候说她把车停在了某专用车位(晚上可停,但必须在第二天上午8点前挪走)上,让我明天早上去挪车。
……
我最近不是养成了不好的坏习惯了嘛?
早上根本起不来。
我就想趁倒垃圾的机会下去碰碰运气,或许有人开走了呢。
于是我就顺着小区的道路从里头往大门走。
别说,真的一个车位都没有。
当我走到快到大门一半的时候,就听见路边草丛中传来鬼鬼祟祟挪动的声音。
我以为是野猫。
借助微弱的小区路灯,我看见那头有一个浅灰色,局部星星点点泛白的东西。
瞧这个头,像是两三个月大的幼猫。
但这东西走路不快,不像是野猫幼崽。
我连忙上前查看。
这东西见我靠近了,就一动不动了。
(其实用「见」字总觉不妥。但用「感觉」,也不妥,动物有人类的感觉吗?)
于是看到了一个嘴尖尖的,长得很像老鼠的东西(整体印象吧,因为本来也没看清楚,抽象来讲还是很像的)。
眼睛貌似是红的,不知道是灯光反射的原因还是什么其它情况。
于是我打开手机的手电筒想仔细看看,却发现它往草丛里又拱进去了一些,完全被草遮住了。
但是我确信它还在那个位置,只是它不敢动。
这时我隐约感觉到,就是刺猬。
(后来查了一下,我大概见到了一只白化刺猬,眼睛是红的)
但小区草丛里有刺猬,我是根本想不到的。
既然是刺猬,我就不能伸手去摸。都知道刺猬有刺,那玩意有杀伤力,相当于你徒手去摸仙人掌。
至于刺会不会掉?
只能试试才知道。
就和猫会不会掉毛一样,都是有概率的。万一扎进肉里掉不下来,可就麻烦了。
但是它一直不肯动,我又急着找车位。
双方僵持了几秒钟。
算了,我放弃。
于是接着往门口走,心想我若是离开了,这货发觉没危险,应该会动了吧。
回头再来看看情况。
没想到当我继续往前走的时候,前面又听见另一个鬼鬼祟祟挪动的声音。
3
这次的位置正好在小区路灯下。
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说小区路灯,实际上类似家里的小夜灯,大概一米多高,为了照亮路的轮廓。
同样情况。它见我走近,和之前那只一样一动不动了。
只是这第二只停下来的位置比较尴尬,半个屁股露在草丛外边。
于是我才有机会靠近仔细品评一番。
确实灰白灰白的,那刺看起来就很硬。
还没摸就有疼痛感了。
于是我拿边上的树枝捅了它几下,它除了必要的条件反射引起的颤动外,还真的是一动也敢不动。
确实,刺猬遇到危险的时候,只能把自己蜷缩起来一动不动。很多天敌都对运动的物体有反馈,觉察不清静止的物体。所以你碰到一只熊的最好办法是装死。一动不动才是最好的保命措施。
我没见过熊,所以装死到底有没有用我不敢保证。
但它并不知道,这招对人类没用。
我能发现它,如果我有心招惹它,它死定了。但我没想伤害它,即便我想抓它,我也要掂量一下,评估风险——这货有没有杀伤力?被刺了咋办?有没有携带病毒和寄生虫?万一传给胖子我可亏大了……
还有,我没有抓刺猬的经验。也不想抓它。我只是想看看清楚,毕竟第一次见,给我40多年对刺猬记忆的空白增加一抹亮色,以后出去逢人吹牛也更有面子。
总之我最终没有动作,静静的观察了一会,算了,还是走吧。
别说,这玩意儿还真的是一坨圆滚滚的,要是没有刺,很可爱,可惜看不到它的脑袋,见不着它的样貌。
郭襄:连你真面目也没见过,怎能算是识你?这可不是小事。
杨过:好吧,如你所愿!
左手一起,揭下了脸上的面具。
4
接着,到了小区门口,果然一个车位也不得。
回吧!
路过刚才那两个发现点,都没动静,那个屁股向后的依旧屁股向后(屁股向后平沙落雁)。
就不打扰了。
反正你因不愿多见旧人,是以戴上面具,不看也罢!
不可能看着你的屁股一个晚上。
明天还要上班呢!
当我到了单元楼下,我第三次听到了鬼鬼祟祟挪动的声音。
我这时很肯定地意识到,小区里恐怕有至少几十只刺猬吧!
我碰到的冰山一角就有三只了,那蛰伏在草丛的岂不数量惊人?
这次的这只正在横穿高大的灌木从,毫无遮挡。
于是,我看到了刺猬的全貌。
它看见我过来了,停止了移动,保持刚才的姿势——站立着一动不动。
也不考虑缩成一个球?
那和我理解的还真不一样,要么它认为还不算有危险,要么刺猬总是缩成球就是谣言。
众所周知,手机手电筒打开的时候是不能拍照和录像的。这次发现的地方很黑,虽眼睛能看见,但手机拍起来一片漆黑。
所以,很遗憾还是记录不下来,这货憨态可掬的形象。
找一张网上的照片吧!
当时大概就是保持下图这个姿势:
等哪次空了,带两台手机,一台开手电筒,一台负责记录。
B:为啥你不能等白天来?
因为刺猬是夜行动物,怕光喜黑。下一次有备而来,不一定能遇见。
又或者,或许是凌晨2点才能让我瞅见呢?早一刻晚一刻兴许就见不着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刺猬,又名刺团、刺猪、猬鼠,身长约15~30厘米,体重约600~1500克。
确实喜欢待在人类的居住区。
所以,小区里能见到刺猬也不奇怪了。但,我从来没有见过刺猬,所以觉得很有趣。
刺猬有冬眠的习性,通常一睡睡半年(11月到次年5月)。天气较为暖和的地区冬眠时间会相应减少。尤其是如果食物充足,又不冷,可以不冬眠。因为冬眠是不得已为之,虽说减少内耗,一切为生存,可冬眠的最高死亡率竟然是80%。
也就是说,许多刺猬睡着睡着就睡死过去了。
我们有时候经常说,又睡死过去了,这是句玩笑话。可人家刺猬是真睡死了。
刺猬平常吃一些昆虫,运气好碰到死鸟也会吃,还有水果。一天要吃足150卡的热量,还有必须囤积脂肪。
我发现最近小区的柚子成熟了,这种柚子不是用来吃的,装饰用的柚子。
然后开始往下掉,会不会砸中哪个牛顿,获得某种学术的突破呢?
刺猬吃不吃它?
还有,刺猬是二级保护动物,不可以随意带回家饲养。
再说,刺猬有严重的体臭。
虽然我刚才和它四目相对的时候并未有闻到异常气味,但这臭味的传言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记得几年前,我有兴趣研究过非洲迷你刺猬。
这种是宠物刺猬,没啥体臭。
当然最终没有养,仅仅是看看,觉得好玩。
非洲迷你刺猬的体型可比野生刺猬小多了,大概是普通野生刺猬的1/3。
好了,叨叨叨说完了。最后想说什么呢?
我和刺猬的第一次邂逅,这货长得还挺可爱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