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吉田幸弘写的这本书,收获还是挺多的。吉田幸弘身为管理者,在管理团队的时候,遇到不少挫折,经过总结反思后,决定改变一下自己。后来他也惊奇得发现自己的改变让团队也发生了改变,业绩也越来越好,而他的秘诀就是说话的技巧。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做了一些笔记,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良好的沟通需要有良好的情绪做铺垫。设想这样的场景,一位下属向作为上司的你表达他对公司一些看法和批评公司的不足。这时候,假如你脾气火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训一顿,后果就是没人再敢为公司提建议了。但如果你态度温和,真诚得倾听下属的话语,适当得表达你的认同,也适当得提出你的见解,这样一来,下属会觉得自己得到了上司的肯定和尊重,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下属为公司提建议。两者造成的效果不一样,关键就在于上司的态度和情绪。有时候下属犯错了,上司的态度也决定着下属会不会及时汇报。控制好情绪的上司能够安抚犯错的下属,同时也勇于和下属站在一起为做错的事情负责,这样的上司是受人尊敬的。
好的团队不能吝啬夸奖,上司可以通过夸奖来激发下属的动力,但前提是用正确的手段才能见效。夸奖下属可以有几种方式,一种是用“怎么才能像你一样……”的形式,特别适用于对年长下属夸奖,这样一来夸奖了下属,二来下属也会很开心得分享自己的经验心得。第二种方式是“贴标签”,也就是对新人下属说“遇到…业务问题就去问前辈XX(一般是有经验的老员工)吧 ”,这样一来可以让新人在请教老员工时快速成长,二来认可了老员工XX也帮助他树立自我品牌。第三种是“三角式夸奖”,也就是借助第三方的口来夸奖。上司当着第三方的面,对不在场的下属B予以夸奖,然后事后一般有第三方的人和下属B说昨天上司夸了B。这种方式即适用上下级之间,也适用同级之间。第四种方式是“Tee-Up”,也就是当着外界第三方夸奖下属。设想这样的场景,当你带着下属A去和某老总谈业务的时候,假如你因谦虚而贬低否认下属A,这样的话,某老总可能会觉得你居然给我安排一下不能干的下属,而下属A也觉得自己遭到否定,容易失去了动力。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某老总面前夸一夸下属A,下属A会更加有动力去完成任务。第五种方式是“自言自语式”夸奖,对业绩特好的下属说句“名不虚传”,对一些有成就的下属说类似“真了不起”、“我以前都不知道”、“很难得,详细讲讲吧”、“原来如此”这样的话语,让下属感受到存在感和被尊重。
说到夸奖,也顺带说说鼓励。对于拼命努力却失败的下属,管理者可以和他谈谈自己的失败经历,强调过程,分析原因,给下属更多动力去完成任务。遇到下属提交给上上司的方案遭到上上司否决时,作为上司的你,身为中间人,需要发挥这个职位的作用,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向自己的上司询问不通过的原因,然后先和下属说说这个方案好的地方,接着提出不通过的原因,然后适当给点意见,“有什么疑惑可以一起探讨”。这样一是充分发挥了上司你的职位,二是给予下属更多的动力和让下属感激上司。
说到夸奖,自然也少不了批评。有些上司将批评变成了发泄情绪,甚至让下属觉得对人不对事,故意针对他。这样一来,所谓的批评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批评真正的目的是促使下属改善行为,提高团队业绩。所以,这就需要一个懂得倾听、控制情绪、只针对事的上司了。书中一句话讲得很好,“上司和下属,其实并无高低之分,只是职能不同罢了。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是上司的误解。”在批评的过程中,多用“什么”来代替“为什么”, “为什么”将焦点放在了人身上,而“什么”则将焦点放在了事情上面。询问完原因后,问问具体打算怎么解决问题,能够调动下属的自主解决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给下属台阶下。可以采用“三明治”方法,即“夸奖-批评-夸奖”,批评前后夹着夸奖。特别是对敏感的下属,先夸奖,无视小事,明确批评标准,用“只要修改……就可以”来替代“.…...弄错了”。而对推卸责任的下属,采用不赞同不否认态度,用“假设你也有错”来引导下属思考如何解决错误。还需要注意,批评完后不能说“刚才对不起”这种话,不要对批评感到抱歉,否则就失去了批评的效果了。批评完可以巧用工作话题转移。
管理者遇到需要委托下属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也会困惑怎么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首先在平时的时候就得注意公平对待下属,多用正确的方式夸奖,给予鼓励,广泛沟通,对下属用统一的称呼方式,尊重下属。其次,在委托任务给下属时,需要注意事先说清楚背景(重要性、完成程度、应用背景),加上精确的截止时间,这样会更有效率和更符合自己的预想效果。再者,遇到急事,需要紧急委托给下属时,需要说明为什么需要现在做(紧急性),为什么需要对方帮忙(对方的长处),强调“一起”(给对方信心和勇气) 。 前面说的都是一般情况下,但有时候上司委托的下属类型不一样,就得用不同的小策略。对于追求加薪型,可以暗示关系到升职加薪;对于追求稳定型,强调“一起”,“失败不怕,我来承担责任”,给予安全感;对于追求挑战型,强调“难关”、“前人未达”等来突出任务的挑战性;对于追求自由型,可以说“在遵守……要求下,其他都可以自由发挥”;对于不自信型,可以轻轻问句“没自信吗?哪方面不自信呢?”,然后对不自信的方面下药;当委托能力强的下属加大业务时,需要先说明原因以及其利弊,慰问(不理所当然觉得他应该做,而是尊重他),也强调“一起”。这些小策略主要是看人而用,可以多个小策略一起使用。
这本书的作者分享了自己日常团队管理中的经验,但适不适合我们呢,还得实践出真知。或许我们暂时还不是管理者,但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走进管理者的管理思路,日常工作时,多去关注领导是怎么做的,择其善者儿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现在或许未来,你会用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