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图片,同等重要(亲自写给有需要的朋友)

       养育小孩子,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最近又看七田真的书,发现,自己不懂什么叫“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婴儿越难带,他的素质越高”,“婴儿哭第一时间抱起孩子”,“脑细胞连接回路”,“刻印法则”等等等。

上传中,请稍候...

上传中,请稍候...

上传中,请稍候...


    我本来是学前教育0---6岁的教育者,孩子的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孩子的敏感期都非常明白,还有知道胎教的重要,然后0--6岁尤为重要,不可忽视一切的培育与养育!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六岁之前和六岁以后,孩子的精神资质完全不一样。6岁之前,孩子所学的知识,不会只是把它当成一般单纯的知识,而是会用来促进和提高潜在的潜质;相反的,过了6岁以后多学习,潜意识仅会把他当成单纯的知识,记在头脑里,没有办法与提高素质相结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避免小孩子成为音痴的方法》的木下达也老师提到,如果5幼儿的绝对音感记忆能力当作1,那么4岁则为其两倍,3岁幼儿为其三倍,相反的,6岁幼儿则仅为其0.5倍,7岁以后,这种学习能力就变成零啦。举例:我们幸福之家的小糖果最小的宝贝,我们在幼儿园里所给到的音乐她都会回家唱给家里的爸爸妈妈听,说明孩子越小,给她一样的刺激,而孩子全然接纳吸收,好几个小宝贝都有类似的现象,家长说,以前没有那么多话,到幼儿园,不断刺激孩子脑细胞回路多,就会更加聪明!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育儿的认识误区十四大点


一、婴儿出生之后的环境不能没有语言

二、不要认为牛奶或奶粉能够提供完全的营养

三、当婴儿哭泣时要立即抱他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不要因为婴儿非常好带非常乖而感到高兴

五、不要让婴儿穿太厚,太多的衣服

六、不要把婴儿老是放在家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七、父亲也有重要任务

八、不要让二岁之前的婴幼儿看电视

九、一定要让婴儿经常动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十、不要忽略了爬行

十一、放心让开始学走路的小孩子尽量走

十二、一定要培养小孩子的咀嚼能力

十三、最好在满一岁之前脱离尿布

十四、很乖的孩子更危险



分别说明一下上面的部分

1.婴幼儿出生六个月内,是脑细胞的爆发性成长时期,接受丰富的语言刺激,语言回路打开。为什么说是0--6个月,所有动物刻印法则存在,比如小鸡小鸭,它们孵化之后,会认为在自己身旁的声音就是自己的母亲。如果孵化的时候,鸭妈妈在身旁就好了,但是小鸭孵出来之后,人类立刻就在旁边发出声音,那么它就会认为,人类就是自己的母亲;换成玩具,那它就觉得玩具是它的母亲,它就会跟玩具走。

2.牛奶不可替代母乳。

3.婴儿立刻被抱起来而感受到母亲的爱,同时享受心灵的滋润,而使得对于呼吸有帮助的特定反射神经进行作用,因此呼吸起来更加顺畅。

4.这样的婴儿因为需要母亲照顾的地方少,所以接触到的刺激也少,因此容易造成发育迟缓。

5.0-6岁的幼儿是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为主,这一点我仍然需要多学习在提升这方面。

6.4个月以后的孩子常常抱出去,丰富生活体验,让他积累自信心,并且有适应性的活动,才会更加自信。

7.笑,对婴儿的作用大,其实对我们成人也一样,笑,喜悦,开心可以让我们朝气蓬勃,保持积极的情绪。父亲的参与陪伴,跟小孩子睫毛反应灵敏有关系。

8.电视所产生的光和声的刺激,会使婴儿刚开始运作的脑神经配线混乱,这种刺激太强了,而且没有办法重复,所以培育出次序。相反的,母亲的肉体声音,具有很多重复的语言,所以会使得婴儿头脑的配线整齐,有秩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其它还想了解知道的可以联系我,一起研究探讨,养育一个孩子不容易,吃喝拉撒睡,现在才觉得,孩子生长离不开食物,环境,接纳他们一切的情绪而自己完全欣然的接纳,积极的去面对,对待处理所发生的一切事儿。

       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的表现也就是父母自己的表现,就像“镜子”一样的,我们看见孩子的状态,首先应该是反观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自己的反复重复导致孩子“话多过茶”“说话说话,一直说,就是停不下来”,就我们越越小朋友的表现,与他父母沟通这件事儿。我们作为父母,在平时生活之中多多注意一下下,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我们现在社会发达,信息量巨大,想去都了解的太多太多啦,有的说实话,孩子知道的,未必我们父母都全知道,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养育孩子健健康康,积极进取,阳光自信的孩子就是最大的福气,今天灵感发,写下这些,感谢一直关注我支持我的朋友,感谢能够全文读完的朋友,需要的朋友,私信我,推荐书给大家会更详细全面!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