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好的结尾
文╱柚柚
上个星期,我突然在朋友圈里发现了一张图片,上面写着“八(三)厂月度工作例会”,于是,我赶紧给朋友发信息求证:“三厂和八厂合并了?”
“嗯,很久了。”
“那三厂现在有多少人呀?”
“0人,都是八厂的人了。”
“那三厂真成历史了?”
......
我们所交谈的三厂是我第一个工作的地方。它前身是1909年建于长沙城南六铺街的“湖南黑铅冶炼厂”,为中国第一家炼铅厂,1939年在常宁松柏重建,称为第三冶炼厂。1987年,第三冶炼厂电铅投产。1994年铅锭在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1996年我参加工作到三厂,三厂正处于辉煌期,职工人数1700多人,每天上班的长公共汽车上是人挤人,早班开了三趟你要想上车还得练就一身挤车的“硬功夫”;生产现场热火朝天,运输车辆来来往往,140多米高的烟囱“青烟袅袅”,彰显着三厂勃勃生机。1999年,三厂举行了庆祝90周年联欢会,厂区职工济济一堂,每个车间都有节目演出,我当时还参演了我们熔炼车间的《快乐老家》。
然而,三厂当时虽然效益好,但三厂所用的烧结工艺是全国最原始、最落后的,劳动强度大、环境差。进入新世纪,人们对环境保护以及员工职业卫生健康有了全新认识,三厂的技术改造提上了重要日程,2003年,铅冶炼烟气治理工程奠基开工。2005年8月,铅冶炼烟气治理工程正式建成投产,定名为第八冶炼厂,三厂的人员也多半调到了八厂。新落成的第八冶炼厂工艺先进、设备高端、绿色环保,员工们只要在中控到进行电脑操作就可以控制冶炼炉的正常工作。2007年5月,三厂粗铅冶炼生产线永久性关闭停产。至此,三厂原始的粗铅冶炼系统退出历史舞台,其烧结车间、熔炼车间等生产厂房和设备作为国家近代工业炼铅技术不断进步的实物见证,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点。
我于2009年离开三厂,虽然人不在三厂,但对于三厂的一举一动仍很关注。三厂对于我人生的意义,就象家乡对于我的童年;金市小学对于我的启蒙,它是我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开端。得知它即将整体归于历史,心里未免惆怅;但在新时代“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的倡导下,在“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道理的影响下,我又为我们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花园式厂房”而骄傲。
2017年11月,投资逾百亿元的铜铅锌产业基地在工业园区开工。项目可实现湘江流域环保治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如今,你走在工业园区的新园路上,铜铅锌产业基地正在有序规划建设,从北至南,依次是铅冶炼、铜冶炼、锌冶炼三个作业线,并排而立,项目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序衔接”的原则,分两期实施。不久的将来,你将看到新型的、环保的冶炼厂房贮立其中,小镇的天更蓝、山更青、云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