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练两年多一路走来,一直摸着石头过河,试水找北,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尝试。从每次教练对话后的复盘中提升自己,举一反三,刻意练习,不拘一格,大胆试错,循序渐进,用心揣摩,提升自己。
昨天按照预约计划进行三场高管教练,第一场教练开始时,客户A提出建议换种方式对话,而不是进行教练对话,我尊重客户的意愿,通过聆听客户的倾诉,了解客户的痛点及困惑所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梳理客户的思路,洞察客户的盲点误区,识别客户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及心智模式。给客户提供指导,并提出建议,客户感觉到思路及定位清晰了,客户最终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成果。
第二场教练客户B先谈了两个重要的议题,确定合约时,我邀请客户从中选择一个重要的话题,没想到客户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最后确认合约“如何与上司进行有效沟通?”这场教练对话,采用的教练工具主要是五位置感知法,从我的视角去看与领导的沟通方式和效果,发现沟通中的障碍和挑战是什么?从领导者的视角换位思考,同理共情,觉察双方沟通风格的差异,求同存异;从利益攸关者的视角,领导的领导视角怎么看,从抽离旁观者视角,置身事外,俯瞰对话场景,你会注意到什么?从时间线的视角,发现沟通的频率是怎样的?切换不同视角的过程中,客户在电话里保持深入思考,有时要耐心静候3分钟,客户新的觉察逐渐浮现清晰起来,这场教练对话没有用到惯用的逻辑层次图或平衡轮。只是运用了五位置感知法,切换视角,避免盲人摸象,全景式思考,见树又见林,发现客户自己的盲点误区,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不够,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他人难,先从改变自己做起,改善沟通。客户最终拿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晚上做第三场高管教练,客户C 最近面临职业选择和困惑,离开舒适区,到新的区域发展,组建新团队,会面临着既得利益的损失或减少,两难选择,举棋不定,确定合约后,开始教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客户没有经历体验过,再怎么创造体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客户的盲点和误区恐难看到,每个客户都活在自己的模式中,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随机应变,为了更好的支持到客户,我临时变通,决定停止教练式对话,改为采取导师顾问式对话,了解客户最想要的是什么?帮助客户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得失利弊分析,从系统全局的视角分析,从其核心价值观入手,获得他人的认可,实现自我价值。深入浅出,入木三分,剖析事物的本质,展望未来愿景,客户最终坚定了组建新团队,开拓新市场,筹组新的分公司的信心。
无论导师、顾问、还是高管教练,都只是帮助他人的一种途径、工具、方法而已,最终目的在于更好的支持到客户解决他的问题,对于客户来讲你用什么工具并不关心,至于你用哪种方式客户并不在意,他想要的是解决他的问题,拿到他想要的成果,不刻板,不机械固守有一种方法,因人而异,灵活变通,相机逗教,啐啄同时。在过往的教练对话中发现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做高管教练,有的领导不适宜采用教练方式,导师顾问更适合于他,我便会适时调整,终止了教练。高管教练和顾问导师,培训师各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样各有其局限性,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如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精通、变通、贯通,善于打混合式,组合拳。随机应变,见招拆招,收放自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砺砺前行,正精进在迈向精通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