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

有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简要说说你的理解。(6分)

15.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①“秋风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②“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③“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每点2分,共6分)

独鹤  韦庄

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风前雪翅开。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  褚  载

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沙鸡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韦诗刻画了怎样鹤的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韦诗刻画了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鹤的形象。运用烘托手法,侧面表现鹤的形象。

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漂泊不定、难以栖居的鹤的形象。

褚诗刻画了鹤怎样特点?是怎样刻画的?刻画鹤的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褚诗刻画了洁身自好、一飞冲天的鹤的形象。作者刻画鹤的形象,一方面运用比喻、拟人和夸张手法,“霜翎”,以霜比喻羽毛,写出羽毛的洁白;“嫌”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鹤的高洁脱俗;“扶摇直上天”写出鹤一飞冲天的特点;另一方面作者还运用烘托手法,从侧面表现鹤的形象。用沙鸥和浦雁的惊讶,侧面烘托出鹤一飞冲天的杰出本领。褚诗通过刻画高洁脱俗、一飞冲天的鹤的形象,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又渴望能一展才能的思想。

羽林行①孟郊

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胡中射雕者,此日犹不能。翩翩羽林儿,锦臂飞苍鹰。挥鞭决白马,走出黄河凌。

[注]①羽林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唐以来,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本诗是怎样刻画“羽林儿”形象的?

(1)正面描写,运用动作描写,写出羽林儿射猎情景,表现出

俊勇潇洒的形象。(2)侧面描写,运用烘托手法。通过“朔雪”“朔风”等苦寒环境的描写,

烘托出羽林儿骁勇形象。

诗歌考查涉及四个方面:形象、情感、语言、手法                                                                                        诗歌形象包括三个方面:人物、景物、事物                                                                                                    诗歌语言考查涉及三个方面:炼字(动词形容词数词) ;炼句;语言风格

诗歌的对仗要求:绝句的两联不严格要求对仗;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必须对仗。                                    考纲要求的9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比拟)、对偶(对仗)、夸张、借代、排比、反问、反复和设问。                                                                                                                                                                        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                                                                    诗歌的叙述考查涉及哪些方面?叙述人称(以谁的口吻来叙述);叙述顺序(以时间还是空间叙述);叙述手法(对比、衬托)                                                                                                                        诗歌的描写考查哪些方面?描写对象(人物、景物、事物);描写方式(正面侧面、白描工笔);写景技巧(变换感官、变换视角、动静、虚实、点面);写人技巧(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细节/对比烘托衬托)                                                                                                                                                                        诗歌的抒情考查哪些方面?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用典)                                                                                                                                                                          诗歌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联想、想象、象征、以小见大、抑扬                                  诗歌构思手法:铺垫、照应、过渡、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古诗鉴赏专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2个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选对1项得1分,2项全对得3分。)

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烟台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①

纳兰性德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②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注】①写此词时,与纳兰性德相知相守的妻子卢氏已离开人世。②缃帙,套在书上的浅黄色布套,此处代指书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点滴芭蕉”细处落笔,营造出凄凉、孤独、忧愁的浓郁氛围,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B.上阕最后两句写出词人因爱妻亡故,许久未写“鸳鸯”二字,如今写来,颇感手生。

C.“幽窗冷雨一灯孤”与汤显祖的“愁万种,冷雨幽窗灯不红”意境相似,感情相近。

D.作者以日常生活情景入词,语言简净,写出了雨夜怀人时的心碎与无奈,感人至深。

15.“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德州期末

5.(9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古代服兵役劳役或因公外出都叫“行役”,“鼓鼙”泛指战争,首联是指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移”与“出”两个动词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

C.“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别梦”指离别后的思念之梦,“关西”借指长安,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裴侍御离开后的行踪和所见景色,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2)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解答】(1)D.“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不当,“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写出了裴侍御人还没走,离魂已先到长安,突出表现了裴侍御归心似箭的心情,这种心情应该是激昂的。

(2)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中的“随”、“趁”最精练传神“随”有“跟随”之意,“趁”于此处则有“追逐”之意。月在江中的倒影随人的移动而移动,山花追逐着马蹄,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山水画,只可惜友人要离去。这两个词分别将“江月”和“山花”拟人化了,且照应颔联的内容,构思巧妙,形象别致。


答案:

(1)D

(2)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动。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构思巧妙。

【点评】炼句题的答题步骤:(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泰安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晚风二首①

杨万里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注】①这两首诗作于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初。前一年冬,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使者的接伴使,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写成的。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

  B.“何须怒?”“谁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和对晚风做派的嗤之以鼻。

  C.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风浪和重帘就是明证。

  D.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作者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形象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5.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6分)


济南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

秋兴八首①·其七

杜甫

昆明池②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②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③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4.B(昆明池中有东西相望的织女、牵牛两石像,又有石刻鲸鱼,织女星夜出,故织女机丝沐于夜月之中,但一“虚”字见出昆明池之寥落荒凉,牵牛、织女之景无人玩赏而为徒然。秋风拂过石鲸,似乎石鲸有知,亦为乱离感慨而激动得鳞甲都在秋风中动起来。一种物在人非的意韵弥满诗句。)

15.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6分)

15.参考答案:①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足见兵戈乱离之状。②菰米的黑色,给人以沉沉之感,暗写诗人心绪的沉重。③“漂”字,不仅写出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漂零蓬转的生涯。④“露冷莲房”一语,“冷”字不仅表现了秋天莲房之露冷,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之感。⑤粉红之坠象征着繁华落去,影射了国运的衰颓和自己人至暮年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总之,本联中虽无一字写情,却在具体意象的营造中,把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对盛世的缅怀、对个人身世的喟叹交汇在一起。(1条2分,答出三条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秋兴八首》中“昆明池水汉时功”这首,极写苍凉景象,在意象的营构和造语的灵幻上颇具匠心。《升庵诗话》卷九云“杜诗‘波漂菰米沉云黑’,言人不收取而雁亦不啄,但为‘波漂’‘沉云’而已,见长安兵火之惨极矣!”同理,莲房不采而任其坠,亦可见兵戈乱离之状。“粉红”与“黑”是两种强烈对比的颜色,饰以“沉”“坠”则表示了一种过份成熟的感觉,而有接近腐烂的趋向。在此强烈色彩之下,则用了四个表现荒凉之感的动词,如“漂”字,不仅写出了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与之相似的飘泊无定的生涯。“冷”字也不仅表现了莲房之露冷,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之感。至于“沉”字与“坠”字,都是表现残败和凋零的字样。菰米为黑色,成片菰米水中漂浮似黑云,而给人以沉沉之感,诗人以此抒写心绪的沉重。粉红象征着国家的兴盛、青春的年华、理想的美好,粉红之坠则意味着繁华落去,影射了国运的衰颓和自己人至暮年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总之,本联中虽无一字写情,却在具体意象的营造中,把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对盛世的缅怀、对个人身世的喟叹交汇在一起。

济宁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重题

杜甫

涕泗不能收,哭君余白头。

儿童相识尽,宇宙此生浮。

江雨铭旌①湿,湖风井径秋。

还瞻魏太子,宾客减应刘②。

【注】①铭旌:竖在死者灵前的旗幡。②应刘:指应玚和刘桢,三国时期的著名文人,曾深受魏太子曹丕器重,后两人相继死于瘟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首联两句直抒胸臆,写好友的去世让诗人万分悲痛,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B.第三句写诗人从前认识的儿童都已长大,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深沉忧思。

C.第四句感叹自身漂泊无定的处境,朋友的离去让诗人在这世间更加孤独。

D.全诗着力写一“哭”字,诗人既哭不幸去世的友人,也哭穷愁潦倒的自己。

15.比较赏析本诗后两联不同的抒情手法。(6分)


潍坊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咏梅

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借世俗之人对梅花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15.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C

15.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2分)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2分)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2分)


临沂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老萧郎”照应诗题人物;下句用比喻手法,对人物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

B.颔联下句写萧处士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铺垫。

C.诗歌前四句着力刻画萧处士的形象,点明其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

D.诗中写“巴峡”“猿”,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

14. B(“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说法不妥,应该是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

1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5.①依恋与不舍。劝即将远行的友人一醉方休,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人的依恋与不舍。②关切与担忧。诗歌尾联以景结情,月光朗照,磨围山色苍苍,辽阔无边,暗含对友人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每点3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滕州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朝诗歌,完成14~15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崔 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①谁能识,河上仙翁②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①令尹:老子西游到函谷关,关令尹喜留他著《道德经》五千言,后随老子而去,不知所终。②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后羽化成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写出望仙台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景色,又抒写出诗人登上望仙台后舒畅的情思。

B.颔联所写景象开阔:三晋一带,山岭都蜿蜒北去;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方兴来。

C.颈联引用典故,以人世的变幻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视功名利禄为过眼云烟的感情。

D.全诗寓情于景,以景衬情转承流畅自然,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明白晓畅且又悠悠不尽。


15.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D(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深沉绵淼、含蓄蕴藉,而又悠悠不尽。)

15.(6分)⑴希望就近寻找到“陶渊明”,与他畅饮菊花酒而酩酊共醉。

⑵引用典故,既隐含着知音难遇的喟叹,也显露出诗人淡泊名利、向往归隐的感情。

⑶表达了对朋友兼知己刘容的惺惺相惜、思念之情。

(每点2 分,意对即可)

山东师大附中五模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A

15.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 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 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 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6 分,一点 3 分,答出二点即可。)


�&�3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苏 轼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续残梦”“不知”状写诗人昏昏沉沉,浑然不察朝阳升起的情态,突出了出行之早。

B. 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早行时所见清幽之景:高耸乱山、淡淡落月。

C. 尾联“眷眷”一词将诗人今日故地再游时那种依恋不舍、极为喜爱之情,真实地表达出来。

D. 全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实相生,充满了生活情趣。

15. 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手法:对比,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感情:①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愧疚,旨在表达诗人对其生活的向往。②表现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今日故地再游”说法错误,应为“他日旧地再游”。故选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观长安城图① 陆 游

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

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

日暮风烟传陇上,秋高刁斗②落云间。

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

【注】①本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陆游在蜀州任代理知州。长安当时在金国的占领区内,南山在长安城南。②刁斗: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直抒胸臆,言自己以身报国,志愿坚决,但鬓发已经斑白;接着触景生情,眺望南山,引出下文。

B.颌联紧承“望南山”句,“横”“笑”二字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和收复失地的决心,气度不凡。

C.尾联从对峥嵘岁月的追忆回到现实,写三秦父老望眼欲穿,左等右盼,始终没能看到北伐大军开出大散关。

D.本诗观图兴怀,将写实与想象融为一体,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激情,情感真挚热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5.这首诗的颈联在意境营造上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颈联选择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风物,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秋天日暮时分,风烟弥漫陇上,刁    斗声彻云霄的景象,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豪迈苍凉的情感。 (6分)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14-15题。

永遇乐

【宋】刘辰翁①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③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④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创作此词时,临安陷落已两年,词人蛰居在临安附近乡村。②李易安《永

遇乐》:李清照南渡后,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③缃帙:书籍、书卷。④

釭(gāng):油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

B.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C.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同的郁闷之情。

D.词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申诉了流离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15.本词抒发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6分)

14.【答案】B。

【解析】“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表述有误,词中“满城似愁风雨”是写元宵节满城本无风雨却如有风雨,冷落不堪,词人借此表达了国土沦亡后的悲伤之情。

15.【参考答案】(1)对比。上阙以临安今昔不同的春景春事特别是元宵况味(昔日“香尘暗陌,华灯明昼”,今日“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穿插对比,抒发国家衰亡的哀痛。(2)用典。下阙用杜甫被叛军困在长安,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的典故,抒发乱离流落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3)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空相对”三句,以“满村社鼓”的乐景反衬一己之悲情,抒发临安沦陷后的寂寞悲苦心情。(4)情景交融。“禁苑娇寒,湖堤倦暖”,既是描写昔日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也是借景抒发对往昔临安太平景象的深情眷恋。“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景中含情,满城都处在宵禁之中,风雨之中,饱含词人的忧虑之情、凄苦之情。(答对一点得2分,指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词的内容分析如何借助表现手法抒发情感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计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①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②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锦字:《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善属文。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寄滔。②元戎:主将。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女主人公是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她目睹皇城奢靡的生活,联想到夫君征戍在外,顿生愤懑不平之情与深切思念。

B. 颔联的“心随明月到胡天”与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手法相似,都将明月当作心灵相通的媒介,都表达出对远人的担忧与牵挂。

C. 颈联上句借用典故表现女主人公的绵绵愁思,回文诗可以反复回旋地阅读,恰若思妇情意百转千回;下句的“笑”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D. 尾联写女主人公不问夫君问主帅,何时才能燕然记功,战胜而还,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关联,赋予了本诗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15. 诗歌首联历来为人称道,其中“莺啼燕语报新年”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点明新春佳节,描绘生意盎然的景象,交代主人公情感触发的原因,巧点题旨“春思”。②与第二句中几千里外的“马邑龙堆”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与颔联的“层城临汉苑”相呼应。③以乐景衬哀情,以热闹美好的春景反衬闺妇思念征夫的寂寞感伤,并自然引发后面的记叙抒情。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9分)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注】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开封)人。考取进士后被放官外地,长达20年做地方官的幕僚闲差和基层小吏,终不得志。汴水,指汴河。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行走路径。“昨晚”“今朝”看似随意的一笔,却写出了诗人昼夜兼程的情形。

B颔联写出了诗人距离魂牵梦绕的故乡已经很近,就要结束多年漂泊生涯时的心情。

c尾联写诗人己挨过二十年仕途艰难的日子,坚信自己的未来仕途顺遂,一帆风顺。

D.本诗质朴无华、明白晓畅,一气呵成,写出了诗人久宦归乡时的那种复杂的情感。

(2)诗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C(“坚信自己的未来仕途顺遂,一帆风顺”有误)

(2)描写了天气晴朗,夹岸绿树摇曳,春风习习,江上荡起渔歌的景象。(3分)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喜悦之情。(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涕泗不能收,哭君余白头。

儿童相识尽,宇宙此生浮。

江雨铭旌①湿,湖风井径秋。

还瞻魏太子,宾客减应刘②。

【注】①铭旌:竖在死者灵前的旗幡。②应刘:指应玚和刘桢,三国时期的著名文人,曾深受魏太子曹丕器重,后两人相继死于瘟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首联两句直抒胸臆,写好友的去世让诗人万分悲痛,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B. 第三句写诗人从前认识的儿童都已长大,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深沉忧思。

C. 第四句感叹自身漂泊无定的处境,朋友的离去让诗人在这世间更加孤独。

D. 全诗着力写一“哭”字,诗人既哭不幸去世的友人,也哭穷愁潦倒的自己。

15. 比较赏析本诗后两联不同的抒情手法。

【答案】14. B    15. 颈联借景抒情,借绵绵江雨、瑟瑟秋风抒发内心的孤寂悲凉之情;尾联借典抒情,借用曹丕失去所欣赏之人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好友逝去的伤感悲痛之情。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B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儿童相识尽”意思是童年相知的友人都已故去,并不是“诗人从前认识的儿童都已长大”;“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深沉忧思”不正确,这一诗句表达出的是诗人对友人去世的悲伤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故选B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要求“比较赏析本诗后两联不同的抒情手法”,解答时就要先仔细阅读诗歌的最后两联,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颈联“江雨铭旌湿,湖风井径秋”写江雨打湿了竖在死者灵前的旗幡,走在田间小路上,湖面吹来瑟瑟秋风。从内容上来看是写景,景色特点是阴冷萧瑟,表达的是诗人失去友人之后,内心的悲凉之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尾联“还瞻魏太子,宾客减应刘”意思是回来看望魏太子,宾客中少了应玚和刘桢。由诗后注释可知,这里采用了借用典故抒情的手法,表面是写魏太子曹丕失去了两个自己器重的人,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诗人自己失去友人的悲痛之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远游

杜甫

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家。

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

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

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注】本是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著处:处处,到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叙远游之迹:远游多年,迷失方向,处处为家,因此,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

B.颔联既描写眼前之景,又即景寓情,以飘摇动荡的风竹、江沙隐喻自己的人生际遇。

C.颈联述远游之事:强扶衰病之躯种药,借吟诗来排解嗟叹,字里行间充满悲苦之情。

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层次分明,章法谨严,颇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之风。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15.(6分)

①意为恍惚中听到胡骑(安史叛军)逃走的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②表现了诗人虽流落异乡,贫病交加,但仍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注]谢家池:据《南史.惠连传》载,谢灵运有诗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江淹浦: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栏干十二独凭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表明主人公凭栏远眺了很久,表现了心情的焦虑急切。

B.“晴碧远连云”-句,写出了春草的颜色,春草在晴天显得更绿,既从侧面咏叹春草,

又烘托了离别的忧愁。

C.下片前两句,作者连用两个典故咏物抒情,丰富了词作的内涵,为诗歌的最后两句抒

发离愁做了铺垫。

D.抒情主人公应是一-位思妇,她于当春之季,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

都在思念离人。

15.做词如同做画,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本词在

描绘春草时是如何运用点染手法的?请具体分析。(6 分)


15、正确答案“晴碧远连云”- -句是点,“千里万里 ,二月三月”,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接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限;“二月三月”呼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生长的时间上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

(唐)陈羽

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14.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题中的“长安”点明了地点,“卧病”点明了诗人的处境,“秋夜”点明了时间。

B. 首联写月亮照过皇宫映入高楼,凸显了皇宫九重深锁、祥和喜悦的气氛。

C. 颔联通过对夜色、槐树、碧空、流星等的描写,体现了京城夜空的寂寥。

D. 全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他看到秋夜之景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15. 有人认为,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1)直抒胸臆。尾联运用“楚客”的典故点明自己客居他乡,照应诗题;而“乡思苦”直接表达出诗人无限的乡愁。(2)卒章点情。首联、颔联、颈联用写景层层铺垫,尾联直抒凄凉冷落之情,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达到高潮。(3)与前文构成对比。将自己的“寂寥灯下不胜愁”与颈联中权贵们骄奢无比的生活进行对比,更能彰显诗人的凄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B项,“祥和喜悦的气氛”解说不当,应是“庄严肃穆的气氛”。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诗句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答题时,先点出诗句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诗句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仔细阅读本诗,可知本诗前三联是写景,而尾联是抒情,属于卒章点情。诗歌尾联“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中“楚客”是运用典故,点名自己客居他乡,“乡思苦”“不胜愁”更是直接点名诗人愁绪满怀,思念家乡,属于直接抒情。尾联“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直接说自己客居他乡,在寂寥的灯下思念家乡,承受无尽愁绪,与颈联“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写权贵们骄奢无比的生活进行对比,凸显了诗人自己无限凄苦之情。答题时,从对比手法,直接抒情以及卒章点情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答题时不能只答对比手法,直接抒情以及卒章点情,而丢了具体分析。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⑴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⑵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3)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4)珂:马铃。

日已将暮,偏殿矮墙边的花丛若隐若现,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星空之下,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夜里值班不敢寝,好像听到宫门开启锁钥声 ,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  主题: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                                                                                诗歌的首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很有讲究。请简要分析。


送田明府归终南别业    唐代韩翃    故园此日多心赏,窗下泉流竹外云。近馆应逢沈道士, 比邻自识卞田君。离宫(皇帝行宫,指代京城)树影登山见,上苑(皇家园林,指代京城)钟声过雪闻。 相劝早移丹凤阙(指代京城),不须常恋白鸥群。  今日的终南别墅要用心欣赏一下,窗前泉水流淌竹林外飘着白云,别墅附近应该会遇到沈道士,邻居是卞田君自然会认识。登上山会看到离宫的树影,雪后会听到上苑的钟声。劝君早早回到京城,不要长久依恋白鸥。  (全诗通过想象描绘了终南别墅的优美自然环境和归田后与道士、隐士相交的闲适生活,表现作者为田明府归田而感到欣喜。)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答案:①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田明府应该早一些前往京城拜官任职,不要长久隐居于乡间。②这是作者送田明府回终南别墅时对他的谆谆嘱咐,表达了作者对田明府依然出来做官的期望。③同时,这样的话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每点2分)



莼鲈之思,代表的是思乡之情:西晋人张翰的故事,他是苏州人,在洛阳做官。有一年秋天,张翰在家中和朋友小聚,正在热闹之时,忽然刮来阵秋风。于是,张翰就想起了老家苏州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他跟朋友们说:“人这一辈子,最快乐的,莫过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哪能为了高官厚禄,为了一个好名声,而在远离家乡的千里之处做官呢?这些年来,我一直不明白这一点,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张翰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就上书给齐王,说明了这个理由,辞官回乡,过上了他理想中的生活。

诗歌对比鉴赏的角度:形象、语言、手法、情感。

1、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整首诗通过作者登临鹳雀楼的感受和所见雄浑壮阔之景衬托鹳雀楼的气势。)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王诗不仅写出了登上鹳雀楼所见到的雄伟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高远的胸怀。而且还包含着“更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境界比畅诗显得更加高远。                                  2、入昌松东界山行  高适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李广苏建列传·李广·(孙)李陵〉记载:“西汉李陵投降匈奴后,任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环、还同音,后因以“刀环”为“还归”的隐语。    在鸟才能飞过的山路上走走停停艰难前行,马蹄没有片刻偷闲。刚走过一道崎岖的山坡,眼前又出现重叠的山峦。湍急的水流冲击着巨石,松树由于天冷显得清寒。君王的事还未完成,且末回看刀环。    前三联极写山行之难,借此烘托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                                                              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都表达了诗人心系国事与思乡之情。异:高诗表现以国事为重,还家暂放一边的壮志豪情;范词则重在表达诗人功业未建、归期难定的苦闷心情。                                                                                                                          再泛吴江  [宋]王禹偁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张翰精灵还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                                                          曾经遭贬吴江为官三年,此次再次遭贬吴江,自己又疾病缠身。眼中看到的是江上的野鸟自由自在的飞翔,渔人穿着蓑衣在雨中悠闲的钓鱼。一轮皎洁的明月紧随着小船,两岸数点青山映入眼帘。张翰有灵的话应该会笑话我,官职如此低微还                                                                                                                          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①对官场的厌弃之情(再次遭贬的苦闷、辞官归隐之意)诗人第二次遭贬,又疾病缠身,因此,当看到江上自由飞翔的野鸟、江边优游垂钓的渔人,好生羡慕,并萌生了想像张翰一样。②对官场生活的执着。仕途虽遭不顺,但他又不肯脱下绿袍、真正遁世,不惹埃尘,表达了一种对入世的执著。③ 对仕途坎坷的不满与自嘲。               

    汧阳县阁①  【唐】韦庄  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注】①汧(qiān)阳:今陕西千阳县,县内有发源于汧山南麓的汧水流经全境。唐时为吐蕃与内地交界之处。本诗写诗人登阁见闻。②(bēng):彩带。      试比较本诗中“僧寻野渡归吴岳”与韦应物《滁州西润》中“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现的意趣的异同。(6分)  8、相同点:都以“野渡”情景入诗,寓情于景(2分)不同点:诗人表现的感情不同。前者通过描写僧人寻找野渡的情景,表现边陲的祥和宁静,表现诗人对汧阳自然山水的喜爱;(2分)后者通过写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寂寥冷清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2分)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杜鹃鸟,他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何不同?请分析。  ①在抒情上,本诗中诗人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在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下文的杜鹃花,丰富了诗歌内涵,同时杜鹃啼血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表现了浔阳恶劣的环境,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愁云密锁蜀国的土地,往事如梦都是空;杜鹃鸟啊,唯有怀念故国的心情无法放下,便把它寄托给盛开的杜鹃花丛。那归心,千万年来,向谁陈述,谁能理解?可怜它,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这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杜鹃花迷离的枝叶萦绕着青翠的烟雾,在夜月的照耀下一片迷濛;杜鹃鸟的精魂,又飞到了锦江边上,追忆着往日的东风。这愁这怨染出了无限的怀归忧恨,它时时呈现在行人凄凉的眼中。 杜鹃意象象征着愁苦哀怨的情感。比如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相传蜀王杜宇失去蜀国后精魄化为杜鹃鸟,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杜鹃意象”多被用作表现家国之思的愁苦。

村舍  许浑  自翦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 莱妻早报蒸藜熟,童子遥迎种豆归。 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 花时未免人来往,欲买严光旧钓矶。  [注]①本诗以国运渐颓的中唐为背景。②莱妻:贤妇的代称。③藜:藜草做的饭,泛指粗劣的食物。④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自己剪下绿色的莎草编织成雨衣,南峰的烟火升起的地方是我家的柴门。妻子早早来告诉藜草做的饭已经蒸熟,孩子跑出门去迎接种豆回来的父亲。平静如镜的碧潭中鱼儿在跳跃,鸟儿在如屏风一样的青山中飞翔。回来的时候未免会有外人来往,想要买下当年严子陵垂钓的岩石。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颔联写贤妻早早地蒸熟了藜草做的饭,小孩跑出家门,远远地迎接种豆回来的父亲。(2分)描绘了一幅温馨、幸福、闲适、清悠的田园生活图景。(2分)表达了诗人对闲适而又温馨的家庭生活的热爱之情,对惬意的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2分)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  崔颢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你骑着征马,翩翩而去;秋天城中,明月正圆。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匈奴单于你切莫靠近我汉家边塞,如今我都护将军正欲莅临边关。汉家驿道中,烽火接连燃起,胡地沙多,井泉难寻。功成之后要献战利品,你此番北去,用不了一年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送别友人的深情;对朋友的夸赞;对朋友的祝愿和勉励。

吴城览古    陈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绮丽的阁子中的香气飘散到西湖,越王军队在清晨进入姑苏城。越王很有值得羞愧的地方,他只是送了一个西施给夫差就赚得了一个吴国。  【注】①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案】①陈诗扣“览”展开,借景抒情。诗人览吴城衰败景象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②皮诗扣“怀”展开,叙事议论。通过叙述吴王享乐误国导致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误国,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

榆河晓发  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注释】①檎河:在令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②弃繻者:《汉书·终军传》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朝阳驱散晨雾,眺望远处的居庸关。边境生出了云,万马间又起了风。战争什么时候停歇?自古以来戍守的有几人能空闲?忽然想起当年的终军为国建立功业,而自己双鬓斑白实在令人羞愧。  ①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②写景变换视角,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③“云出”、 “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④善于炼字: “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秋风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淅淅秋风吹动我的衣服带来阵阵寒意,东流的江水尽头是微弱的夕阳。天气清寒的小城中传来的捣衣声急, 石头的小路上行人稀少。不知明月为谁而圆而亮,多少人在月下团圆团聚。我也会在日后有一天挂上孤帆回家 。到那时会满头白发的倚靠着庭院中的大树,故园的池台到那时也许会面目已非(担心家园被战火毁坏)。        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担忧池台因战乱而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 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捣衣(捣练):古代绝大多数人穿的是麻衣制作的衣服,叫葛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



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麻布是麻杆纤维纺织而成的,其特点坚韧耐磨,却生硬冰冷,所以杜诗云“布衾多年冷似铁”,韩愈说“衣被如刀镰”。所以制作寒衣时一定要将它放在石砧上用木杵将它捣软,将麻布与里面的棉絮粘为一体。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寒衣不仅给家里人穿,更要寄给征戍在外的夫君。“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233评论 6 49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57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831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1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1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70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65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0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97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76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2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0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91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3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6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