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寡人之于国也》中看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即公元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因身份不同,考虑事情的重点就不一样。梁惠王是一国君主,他希望自己的国家在各诸侯国中如何能强盛?而孟子一个思想家,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去游说诸侯,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一个想的是现在,一个想的是长远。

        在本文中,我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了“民”的范围。文章一开始,梁惠王就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凶年时“移民移粟”地“尽心”为政,却民不加多。其实梁惠王想要的“民”是能打仗的“民”,即那些壮年的男子。而孟子心中的“民”是所有的“黎民”,包括那些“五十者”、“七十者”。

        二、注重百姓的基本生存权。文中提到要让百姓“生养死葬无憾”,能让百姓活得起,让百姓死的有尊严,这是百姓的基本权利。如何让百姓有生存权,那就得让利于民,在种植农作物的时节让百姓有时间去种植,在该砍伐树木的时节让百姓有时间去砍伐,让老百姓能有时间捕鱼,不要因“王好战”而耽误农时、捕鱼、砍柴。所以孟子提出的“王道”应始于不好战,保障百姓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三、增加民众的幸福感。让百姓有田有宅,不挨饿不受冻,还要为梁惠王心中想要的那些“民”解决后顾之忧,即让这些“民”的家人能衣帛食肉,丰衣足食。每一个士兵的背后都有一家人,解决了一家人的问题,这些“民”自然是非常乐意到你的国家中来的。

        四、注重礼乐教化,社会和谐。当百姓的物质生生活得到保障了,自然也要让百姓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文中提到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通过礼乐教化,能构建老有所养、民风淳朴的和谐社会。

        五、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自我反思的品质。文中孟子已经认识到了人的不平等,阶级分化严重。诸侯贵族太过奢靡,放任其养的猪狗吃本当是人吃的食物,而当黎民百姓出现有饿死的情况时,却坐视不管不救济,甚至于把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归咎于年岁,不从自身找问题,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孟子一针见血指出了所有问题的根源,那就是作为统治者缺少仁爱之心,没有自我反思的意识。

        纵观文中孟子所有的仁政思想,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孟子考虑一切问题时都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正是他的“民本论”思想。正因为心中有百姓,虽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最终也没有实现他的治国理念,但他的思想却流传后世,为后人所敬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气势磅礴如滔滔江水喷涌而出,激情论辩如电闪雷鸣应接不暇。一腔热血执着于仁政流传千古,济世之说性善之论星耀山河流芳百...
    语文郭大侠阅读 2,713评论 0 1
  •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
    国寿小羊阅读 359评论 0 3
  • 选择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选择也就意味着放弃。
    DDDcheer阅读 212评论 0 0
  • 我喜欢你, 你也喜欢我, 那我们就在一起。 如果只有我的喜欢, 我还是离开罢。 因为我懒, 懒得费尽心机让你喜欢上我。
    诗间行客阅读 323评论 0 4
  • 一个月以前的我,还是迷茫的。不知道辞职后能干着些什么?想干着些什么?一度浑浑噩噩的生活着。 心若定,何须漂泊 从一...
    老张忽悠阅读 15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