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 ] 摄影美学说不上,而是用摄影表达内心。

摄影美学说不上,而是用摄影表达内心。


看过很多摄影美学或美学的文章,虽然天下文章一大片,各有各的看法和说法。今天我来说说对摄影美学的理解。当然,摄影构图还是要有,那就是古希腊人发明的几何图形公式 - “黄金分割” 。在欣赏一幅画还是摄影作品的同时,大多数的人都在心目中定下一个一些条例,那就是是否被合理分隔成几何线段,因为这些“黄金构图”是让创作人员有个指引的方向和最低的准则。当然,这篇文章都与职业摄影师无关,纯粹探讨摄影美学。

中国传媒大学 - 高楼的某一顶

至今的人都关注你得了多少摄影奖还是参加了多少比赛,去衡量摄影师的成与败。即使,他/她得了很多奖,和你自身内心的喜欢又有任何勾搭?他/她得了奖,可能是刚好那位评审喜欢他/她的拍摄风格。最重要的是你内心深处,不要因外在的因素而扰乱“内心”。无论是用高大上的摄影器材或是到法国巴黎拍摄,只有你的第一感觉觉得好,那就是你内心深处的“美”。

中国传媒大学 - 一教前的桥

甭议论这是好作品还是坏作品,当下的全民时代,人人手上都有摄影机,连手机都配备摄影功能,对摄影来说,这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那是因为,你利用作品来表达你内心深处;最坏的时代那是因为,专业的摄影变成世俗之见从而被带入“物化”美的时代。在朋友圈还是在网站上看到了最火红的摄影作品刊登出来,第一句的评论是:“怎么拍摄,用什么相机拍,光圈,感光等等。“ 大家都用一个理论去审美,因为要在什么条件之下,才能拥有那种”美“。就好比看到一位米其林厨师,一开口就问他:“ 请问你的食谱在哪儿找才能煮的跟你一模一样。“ 这荒谬的问题想着都可笑,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这一类的人。

某个早晨看见一对恩爱的夫妻一起晨运


宿舍C区走道从窗外望出的景色

我记得刚开始学摄影时,我超喜欢国外的摄影师Kyle Thompson的摄影作品。他的摄影风格包含人文和人性的另一面。后来不知道是技术发达了,还是武林秘籍也传开了,让”风格化“变成了“大众化。”在市场上,为了满足各个顾客的需求,让创作人员失去了创作核心,只为了谋求商业利益。

宿舍C区C301从窗外望出

上了大学,开始学习电影。我发现其实看电影不是看腻了,而是我内心真的不喜欢。当然,这只是我内心的不喜欢,他人喜欢也可能是真的喜欢。一开始我觉得很好,其实是内心的 “好奇心”,就像一个踏入社会的孩子,一切自己完成不了,还是拍不出的,都是好的,渴望的积极向上且认真学习。对那种新技术的欲望与新鲜感,学到了上手后,才开始醒觉,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没有与它产生共鸣?因为没共鸣,自然谈不上理解。

宿舍C区C302的下午

一个全新的世界、领域、东西,要我就理解,要我就不理解。理解,是世界上最难的事了。我喜欢Kyle Thompson的拍摄风格,并非他是人文的拍摄风格,而是看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之所以美那是因为背后有个动人的故事,因为我想理解一些,所以才觉得美。但并不代表我有这个权威,只是我恰好喜欢这个领域。

摄影作品如书画一样,你对它有好感,那就是宝;如果你对它没有好感,对你而言如同一张废纸。我喜欢的摄影作品,对我来说很简单,只要看了舒服,能一同感受拍摄的当时的气氛和时光,对我来说这既是心情的享受。

每天早晨起来都坐在这个座位干活儿

论美应该是一个人自身内心的感受,这既是人生内心的修炼,也是人生应该学习的一部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