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探讨
准则
1. 慎重选择所要读的书籍。
取推荐的交集。
2. 至少三遍
1.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2. 随着阅历的增长,对观点的理解不同。(2017/11/12新增)
3. 书不细致读,你怎么知道哪些是你不知道的,只看目录你确定和作者理解一致?所以书要读经典,读出感同身受。让书来充实你的理论,而不是指望它们帮你构造出一个。当然你可以总结出一个,然后用其他经典书籍来校正它。(2017/11/17新增)
3. 不拘小节
除非致命的理解,咬着牙继续看。
4. 随时记录感悟
直接记录在书本相应的位置。
5. 前后关联
书籍内容前后必然有相互索引,使用学习方法之中的对比和类比,可大大加深印象。
6. 勤于思考
积极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7. 实践结合
借助实践修正对书中理解的偏差。这一点很重要,同一理论每个人都会因为经历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点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实践的反馈来修正我们的理解。
8. 坚持不懈
每天都看,哪怕一页,以保持状态,切勿中途放弃。
9. 准备一张纸和一只笔
对书中的亮点进行概要性索引,千万注明页数,为后期的读书笔记准备素材。这一点非常重要!(2017/11/10新增)
10. 对书中的提出的信息进行总结性归纳。
这里我要解释下这个总结性归纳的意思,以本人最近正在看的《精进》为例,作者在其中大量引用了各类心理学的理论和不同书籍里的观点,当然这也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注意到的。此类总结的字数一般不会很多,所以偏向于把这些内容写在书籍的前几页的空白区域。 (2017/11/12新增)
11. 每次看完书,在合上之前在停顿处注明时间。
这样做的好处是后期回顾时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思维的转变。是停滞不前,还是更加深刻了?我们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及时反馈,但我们可以通过大量样本统计来发现表象后面的本质。(2017/11/15 悟)
几个问题
1. 作者写书时的状态
虽然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是从开始由浅入深地一步步地推进,但作为作者他肯定是在对此书里所要讲解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有着相当清晰的认识之后才是动手的。那么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作者在编写入门章节时所使用的一些言语很有可能只有在理解了后面章节中的内容之后你才能真正领会到他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千万不要死磕。作下简单记录之后继续前进,时机成熟再回头。
2. 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能被多人推荐的书必有其独到之处,即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即使是书的作者也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领悟抽取出来的。所以不要妄图马上理解作者的意图,平添烦恼。
3. 爱惜书籍
本人从小收到的爱护书籍的教育是给书包上书皮,不要在书本上乱写乱画等。但这里我需要将这类观点进行一下补充: 爱惜书本的正确表现应该是直接在其上作笔记,前后引用,交叉引用。做笔记的位置离其对应知识点的位置越近越好。如果书中的观点与另外一本书中的观点相似,详细列举出哪本书的哪几页,实在找不到页数的,至少备注出哪本书。对比能极大加深你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本经过认真阅读的书籍,其上应该是布满笔记,记录了自己阅读到相应内容时的感悟和理解。如果要满足爱护书籍上半部分观点,你完全可以再买一本全新的,两本放在一起。
杂项
看书时,尤其是第一遍,要不求甚解,不要过于纠结那些专有名词,不明白的地方。只作记录,这阶段的目标是对整本书有全局的了解。我们总是会有一个误区,希望可以一次性看懂,但动点脑子想一下除开书籍里面本身前后引用,前面的内容会索引后面的内容,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详解,你一个小白怎么就能再看前面概述时就明白了,再说一句就是作者花好几年构思出来的一本书,你一次就懂了。到底是你天赋异禀呢,还是作者好几年的思考过于肤浅。
试图一遍就能看明白的,除非你对作者所讲述的内容早已心中有感,否则天方夜谭。而且即使看明白了,再次翻阅依然会让你有新的感悟。关于这个建议参考本人的另外一篇名为《回顾》的文章。
参考
1. 李敖的读书方法 -- From 《把时间当作朋友》
2.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 (2017/9/18 新增)
3. 如何评价《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 -- (2017/9/18 新增)
4. 书读过就忘?因为你方法不对。 也是一本关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读书笔记。 本人这几年来的自我总结和书中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庆幸我的努力没跑偏!一直以来不时地会对摸索出来的方法产生自我怀疑。终于可以稍微坚定下信心了。 另外本人这次双11也分别购买《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 到时候会结合自身这些年的实践总结完善本文或者重新写一篇补充文章. (2017/11/12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