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家对AI机器/深度学习的期望回归现实,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但是结合特定的场景和诉求,还是可以做到超越传统智能化的应用效果。预期与能力又一次交叉,产生了AI智能化应用落地的动力。往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具体场景下的应用,越用越灵。
gartner 技术成熟度曲线2018
在AI产品不断推成出新的情况下,有一个感觉,以往的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的套路,有一些跟不上当前的节奏了。比如说,过去“功能机”时代,在开发过程中重点关注图像效果和功能实现。而现在,从需求定义到验收标准的边界都变得有弹性。在初期可能不知道怎么样的性能指标是可以达到的,如果测试标准没有根据使用场景和诉求来制定,按照开发流程走下来,可能一路上自我感觉良好,到了具体使用场景,会发现诸多问题。
产品开发,项目管理的思维也需要升级。产品定义阶段就要讲场景,深刻理解产品将身处可出,干什么用?结合具体场景,约束条件是什么,性能边界在哪里?搞清楚了这些,才能更清楚我们的产品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将需求和性能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