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成的定论是,古人屈原显然是一个具有金玉气节,云海襟禳的人。但在其生前并没有人要求他必须这么做,在高尚与卑鄙之间,他也完全可以另有选择。不过,屈原最终还是选择了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绚烂人生。而其悲剧性的命运,正是佛家所说的业力使然。因为,其遗留的所有文字均深刻表明,为祖国,为事业,冥冥之中他始终感觉有使命在肩。
就人格的表现力而言,如果满目的乌合之众能被视为附骨之蛆,那么出淤泥而不染的自由之蝶,就显得弥足珍贵和稀少。当年,名医华陀在引颈就杀戮前,曾将其在狱中泣血书就的《青囊经》,托付给一名总是同情自己的狱卒,以便有机会传与后人。最后的结果却是,此人的妻子却将该书付之一炬。她的理由是,即使炼得如华陀一样神奇,却仍不免被杀的结局,那留下这本书又有何益?对此,我能说什么呢,只能祝她身体健康吧。
2005年,因极其坚定地将无边的忧虑置入日常琐碎之中,英国人品特为此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致词中他这样说,艺术当然允许虚构,但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追问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还是先不要去苦求什么真假吧,抛开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个传说,即使伟大如《圣经》者,里面记载的故事又有多少是真的呢?
事实是,如果单就历史本身加以区分,会有原始历史、反思历史及哲学历史三种类型。就像是我们看到或听到的有些故事是假的,但其背后展现的天道和信仰却是真的。还有,如果中医所说的人活一口气是对的,这里的气显然也包括上述内容。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正是籍此影响与实践,后来者苏轼才顽强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所有曲折与磨难,更是在公元1083年,写下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著名诗篇。有时间,这首名为《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的宋词,你也可以选择去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