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看《传承者》。那一集冯满天先生昂首而去。作为在《出彩中国人》中获得大家一致尊重的冯先生,在《传承者》中被青年代表否决了。也许中阮不够流行,中阮不够古朴,更也许是觉得他的中阮曲目不够炫目,不够古典,也不够---总之,一对年轻人,否定了冯先生的坚持,用自己的挑剔和旁观者的眼睛。
看着冯先生昂首离开,王老师对青年的痛心的讲话,深深的感觉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匮乏,也许这就是今日互联网化生活的悲哀吧。我们都在猎奇,都在须按照所谓的意义,所谓的坚持。唯有缺少了同理心,唯有缺少了理解。
为什么买一个iPhone 是刚需,去看一场音乐会而是不必要?
为什么西方的一切都是文明的,本土民间的东西却难以启齿?
为什么好好的民歌,非得改出咏叹调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需要传承的都是一些重体力、高危险、伤痕累累的东西?
也许因为我们总善于破坏,也许我们总有一句话叫做不破不立,也许以为我们善于配合和媚俗一切可以物化的量纲。如果是没有可以用来炫耀和比拼的东西,我们都认为是不必要,也不应当存在的吧!
眼下,朋友圈可以秀的东西,大都可以等价到一定数量的金钱。可以用来炫耀:你没有,而我有。你不掌握,而我掌握。
我们不能否认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也让我们无时不刻的想告诉大家:瞧,我有了新鲜的东西。你们有吗?当我们都在追逐一个“有”的时候,我们的周围就越来越少了所谓的情怀和坚守。正好现在,一边呼吁大工匠精神,又一本一眼的准备一个表格告诉你:瞧,你又要拖后腿。我们都知道口粮是必要的,可不能总有人来告诉你:你瞧你的粮食差劲的,为了提高我们产业升级,你这种口粮,我们不要生产了。
由于艺术上的“垄断”,那些小的特色的东西慢慢消亡。那些坚持的在成功之前,是没有办法拿来炫耀的。而可以拿来炫耀的,在百年后,50年后,或者10年后又有多少可以留下回忆呢,留给后边的人是什么呢?正如鸦片烟灯的精妙吗?
互联网的知识存储,是物理存储器,是云端。可是我们跟清代那些博古、考据学家又有什么区别呢。仅仅是作为一个储存工具,大量的占有,没有初心,没有创新,只能说:瞧,我们老祖宗很早就知道。随着世界的大打通,谁家的祖宗不留点好东西给自己的后代呢,所以我们终将作古,艺术可以拿来炫耀的点也会越来越少吧!
百业百工,需要的都是时间磨砺,需要的都是岁月的打磨。在他成为一件精品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来炫耀的,但是否可以给予尊重和掌声呢!不要用可以量化的尺度,评价一切,生活并不是事事都要度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