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两堤”,赏西湖美景

2011年到过西湖,但如蜻蜓点水一般,只在“印象西湖”边走了走,参观了苏小小和武松墓,远远眺望了一下雷峰塔,就匆匆离开了。

传说中的那些“西湖十景”,就这样擦肩而过,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重游西湖的愿望一直埋在心里。

解封后,我们一家赴无锡过年,其实过年是假,出去散散心才是真。

除了无锡,西湖之行排在第一位,这一次,老公说要好好走走“两堤”,零距离感受西湖之美。

为了进一步了解白堤,百度了一下:

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

白堤与白居易有何渊源呢?

原来,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有这样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

白堤

我们从断桥残雪处开始漫步白堤,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

我们虽在冬天来到西子湖畔,然而并没有遇到雪。

白堤两岸栽有密密的杨柳,如若不是冬天,“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景象该是多么的迷人!

白堤笔直向前延伸,两边都是湖水,给人的感觉非常开阔。

白堤

白堤的尽头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这个景点的由来是怎样的?我再次百度了一下:

南宋时,“平湖秋月”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三,元代又称之为“西湖夜月”而列入钱塘十景。

“平湖秋月”景观是指:每当清秋气爽,西湖湖面平静如镜,皎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题名“平湖秋月”。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而以泛舟湖上流览秋夜月景为胜。康熙三十八年,巡视西湖,题书“平湖秋月”匾额,从此,景点固定。

走完白堤,来到孤山公园的对面游船码头,准备坐船去欣赏三潭印月了,孤山公园便狠狠心忽略了。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径通幽,优雅秀丽。

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

三潭映月

从岛上下来,匆匆瞥了一眼“花港观鱼”的御碑就出来了,再次留下遗憾!

因为我们漫步苏堤,再去登雷锋塔。

为了更好了解苏堤,又百度了一下:

苏堤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第二次来杭州当官时指挥20多万人利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积而成。

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

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一条堤岸最著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

南宋以来,“苏堤春晓”就是“西湖十景”之首。

长堤卧波,贯通了整个湖的南北两侧,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被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走到苏堤的一端,看到了这位名人的雕塑,怀着崇敬的心情与他留了影。

登完雷锋塔,再次来到苏堤时,天已经黑了,我们决定要在灯光的陪伴下走完苏堤。

灯光笼罩下的苏堤显得那么静谧,堤上游人不多。

苏堤全长2.8公里。

虽然此时我们已经很累了,也没有去仔细辨认每一座桥的名字,但在如此安静的环境中,不由得生出很多感叹:苏东坡真是了不起,他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他诗书词文画,样样精通,真是一位全才!

其实,一处美景能不能成为名胜,关键不在于景,而在和谁有关。

普通百姓,永远只有追寻的份,这就是历史和人生……

尽管天气有些寒冷,但湖中依然有闪着红光绿光的小小乌篷船在飘荡着,星星点点缀在湖中,煞是好看,真佩服这些人的雅兴。

漫步苏堤,畅想苏轼的一生,不知不觉中,苏堤便走完了。

此次西湖之行,虽忽略了很多美景,但走完了“两堤”,心情格外舒畅,感觉不虚此行!

三潭映月岛


三潭映月岛


林徽因
苏堤锁澜桥


夜幕下的雷峰塔
夜幕下从苏堤远眺西湖


夜幕下的苏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