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历史上最有名的同学,大家一定会想到管宁与华歆吧?他们割席分坐的故事可是名垂青史啊!如果要评价他们两个人的话,应该先评价他们个人的品行。
先讲个故事吧: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各位怎么看这则故事,就不管我事啦!(世说新语)
回到正题,先讲讲管宁吧。他生于东汉,卒于曹魏,一生无所作为。但是,请注意,管宁的一生非常的平淡。他是一位有名学者,在乱世中有显赫的名声,却非常的淡泊,淡泊到让人认为他与整个乱世无关。而管宁在辽东避难时,见到辽东太守公孙恭懦弱,又看公孙渊野心非常大,料想公深渊将来会夺权,便举家搬离了辽东。从这点看来,他对形势分析很敏锐,不是书呆子。
中原逐渐安定的时候,曾数次下发敕令给他官做,他都没有接受,说明他真不是装也不是怕,真是不慕名利。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倔强的按照自己心意生活的聪明人。 现在大家对管宁应该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现在既然说完了管宁,也带来说说这位被管宁割席分坐的前同学------华歆。
华歆为什么会被后人称做无耻小人呢?这事得从孙策说起。
孙策是个英雄,英雄自然很重视英雄。比如孙策很欣赏周瑜,而且成了连襟;孙策与太史慈不打不相识,最后君臣同欢成为一段佳话。不过英雄也有看人看走眼的时候,比如孙策曾经善待过华歆,不过后来华歆投降了曹魏,成了曹操一党,而且官做得很大,以致后人都认为华歆是无耻的反复小人。(百度)
通过一开始讲的故事的朋友都知道,像管宁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
虽然做不了好榜样,但华歆很有思想,很厉害:王朗常常在识见和气度方面推崇华歆。华歆曾经在蜡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他的做法。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因此距离华歆越来越远。”王朗是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重臣。但他很是崇拜华歆,这就说明了在当时华歆的影响力有多大,才华有多好。(世说新语)
华歆的品德也非常的高尚。有一次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世说新语)
从这件事情上知道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否则还不如当初拒绝。王朗救人看似道义所为,可一旦遇到关乎自己性命的事,便弃之不顾;华歆当时没有答应正是考虑到自身难保,多一个人就更加危险,不如拒绝,至少不会做有违仁义道德的事——华王的优劣一目了然。信守承诺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如果自己能力有限就谦虚一点,谨慎一点,少说大话。
而且华歆一点都不记仇,当他当上了三司之一时,他还极力推荐管宁来担当他这个职位,足以见他品德之高尚。
华歆从小的理想就是为国贡献,最后也算是实现了平生的抱负,是个按自己心意生活的人。而管宁这是教百姓,也是实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与管宁真可称得上是一对殊途同归的朋友了。
(三国演义中的华歆不是历史版的华歆,三国演义是文学小说,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建议大家去看看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