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横空出世之后,中国的诗坛很是喧嚣了一阵子。有人据此断言,现代诗在神州大地上将全面迎来振兴,“诗”与“远方”搭配,成为中国人浪漫纯情的新符号——如果能够成真,原本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诗意的人生是人人都向往的。
可是,我却认为,当前愈演愈烈的碎片化倾向,只能导致诗歌走向消亡。不独将使唐宋以来日渐式微的古体诗最终成为绝唱,也将把民国以来曾经摇曳生姿的现代诗推向凋敝,只是早晚的事。
碎片化的不唯是越来越属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还有从独有的经历出发生发出来的独特的意像,有光怪陆离的类似于动物宣泄情绪的直白的叫声,和只属于个人认知范围内的独特的语言和风格。
总之,是越奇怪越出格越能博眼球越让人摸不着头脑越显得深不可测,就-越-好。
诗人们会说,诗歌原本就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难道有错吗?是的,没错。中国的古诗词全都是个人情绪体验的产物,透过每一首诗词,你都能体会到诗词背后面那位活生生的诗人的喜怒哀乐;外国的也一样。但是不能与他人产生共鸣的个人情感的宣泄,自淫自乐之作,如果你不发表出来,原本真是没有错的。
我们糟蹋了很多东西,并且为这种糟蹋找到了好多堂皇的借口。我们扬弃传统,学习舶来品,为了诗歌确实也是达到了呕心呖血的地步,但是到了最后,却都只是掌握了皮毛。我们随便创造一个体式,就自以为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派别,自己欣欣然要做开山鼻祖了,岂不知乃是邯郸学步,自己把自己忽悠成了瘸子。
诗歌要有长久的生命,是不能碎片化的,碎片化带来的只能是沙漠,而不会是绿洲。但是,当下,碎片化却已经成为了潮流,成为了时尚,成为了无人能够扭转的趋势,真是令人窒息呀。
碎片化的例子俯拾皆是,因为“这国中”到处都是,我这里就不举出来了。但凡他摇头摆尾淫诵出来而你仔细再仔细听,听到面红耳赤却始终不知他所云为何物的都是,不论那诗人是著名驰名还是举世无双、世不二出。
其实我也不是忧虑,也不是恐慌,因为诗人们看到了大半会说,你懂个屁,关你个屁事,你就是个没见过太阳的川中走狗,而只是为中国诗歌惋惜,就像惋惜北极的冰盖融化、鄱阳湖的水位下降,京津凭空生出了雾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