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我家小帅哥开宝大人约了个会,来了段意外的曼哈顿一日游。累,但很开心。
去年突然辞职,大领导很是意外。我说:“想在娃还没长大前多陪伴,能经常带他下课后四处走走看看。” 大领导点头赞许,觉得我用事业换陪伴孩子的时光这一决定,很有价值。
刚开始我雄心壮志,每天计划着要带开宝打卡某某博物馆,flags立了一大堆。
很快我就发现即使在美国放养,小学生的课余时间也被切得很零碎。周末和下课后各种一小时的体育课和华裔孩子特有的中文课,根本没有大块空余时间。眼见一整个春夏秋冬划过,我们的博物馆计划一次也没完成,常被他爸调侃。
趁这周没有夏令营,我们临时决定去城里David Zwirner画廊看草间弥生2023新展。
我其实很怕一个人带这台“小永动机”坐车去城里人多的地方。这个心理和初心确实有点矛盾。好在这次开宝十分配合,一路很听话,没有我担心的危险行为。能乘坐不同的公共交通也让他很兴奋,一直观察比较州际铁轨和纽约地铁的区别。突然觉得,这一年他长大好多! Time flies fast!
孩子总比我们想象的更独立,父母过多的担心和各种提醒,反而会剥夺他们体验和学习的机会,消弱自驱力的成长。学到这点,最近我也有意识减少对他的干预。
原计划就去一家画廊,出了车站却发现旁边一条街就是纽约网红打卡地Flat Iron Building,他看到后也觉得这个房子长得有点儿意思!
我在曼哈顿中城读书工作混迹多年,看多了也就习以为常。突然我意识到我们认为的平常,对于别人可能是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以前也真没带开宝用脚去好好丈量过这座特别的城市。
灵光一闪我有了个冲动:为什么不带开宝去走走亲妈曾走过的路呢?
对于孩子,父母可能是最奇特的熟悉的陌生人了。有多少人真正有机会去了解父母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梦想?去理解父母也曾和他们一样经历过成长的烦恼?
看看亲妈的过去或许也挺有意思!
我带开宝去了我苦读过几年的设计学院。那里留下了我无尽的汗水和泪水。正巧碰上学校博物馆里插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展。看得开宝连连发问:“怎么能画得这么好啊?”“我也能画成这样吗?”
我带他驻足学校外墙,欣赏学生们留在墙上的插画涂鸦。有的很哥特,有的很软萌,风格特异相互映衬。
我带他穿过学校中那条繁忙的唯一的小路,告诉他我曾在哪栋楼上课在哪家小店买画具;告诉他我最喜欢上暑假的课,因为可以专心画画不用做作业和考试;告诉他毕业时优秀作品展,我的作品摆放在博物馆里哪一个展台;告诉他我也曾因学习压力大不想去上学,只要靠近学校周边三条街就会开始全身发抖无法呼吸……
开宝听得一愣一愣的,眼里闪着光。估计在想,原来自己老妈除了在电脑上画画地图还会很多嘛!原来老妈也曾对上学充满恐惧呀!原来老妈和我也差不多嘛!哈哈!
我们一路边走边聊,或一问一答,或激烈讨论。我们说着各自脑海中对未来悬浮车的设计,什么尺寸可坐几人,座椅应该怎么安放,玻璃透明度如何控制,外部感应器和操作的触摸屏该有什么功能。就仿佛两个喜欢一起天马行空的小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灵感火花四溅。
这感觉很奇特。聊天时我和开宝不是母子,不是长辈晚辈,而是完全平等的你和我。没有身份和年龄的隔阂,没有教导的责任和对长辈的畏惧。这是从没有过的轻松愉悦!
我们就这么顶着烈日一路走到了画廊,看了草间弥生的“大香蕉”和“食人花”(开宝取的名),在Infinity Room里多彩的镜像世界绕了两圈,买了他喜欢的画册。
出了门,开宝说自己的“小马达”电量还剩15%,还能走很远的路!自己加了安排,兴致勃勃的和我一起走完了我安利好久的纽约地标The High Line高架公园。
The High Line在纽约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是由废弃的高架铁路改建而成的空中绿地,跨越足足二十条街。除了沿途两侧种植的生态绿植,以及设计师的奇特雕塑,其本身宛如一条穿梭于纽约钢筋水泥中的时空隧道,让穿越者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看不一样的纽约,时间在此仿佛不存在。
这里很静逸,沿途各个风格各异的建筑也突然卸去了近而远之的生冷,被放大在眼前,似乎伸手就能摸到如蜂巢一样弧形的窗。有的房子甚至设计成歪斜的,近看有种快压下来的感觉。各个建筑此时都变成了巨型雕塑艺术。
这是平时全然不可能看到的景。走在繁忙的大街上,人人脚步匆忙,看人看车,哪有机会抬头去欣赏这些别具匠心的建筑设计?自从有一次我和同事走完了这高架公园,就一直计划能带开宝来体验一下。终于,这个难以实现的flag就这么轻松的被开宝意外安排上了。他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陪伴,真的不需要刻意安排。以前我总是计划计划再计划,总因各种原因临时取消。像昨天这样,来场临时意外的惊喜之旅,随心而动即兴而为,走到哪里看哪里,我没有压力,孩子也开心。
陪伴,重在专注,不在形式。关键是“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孩子长得太快!在我们还能跟得上他们脚步的时候,陪着他们随意走走看看!别因过度计划错过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