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经是春节回家的高峰期,很多人纷纷踏上了回乡的路。
春节回家似乎是很多人眼中最为隆重的一件事情。从一月份初开始的各种抢票,到置办回家的手信,买新衣换新装,只为回家见父母,跟父母唠嗑唠嗑,吃吃父母做的拿手菜,感受亲情的味道。
虽然回家是很多人期盼已久的事情,但也有不少人对于回家犹豫不决,甚至不想回家。
我的一个来访者告诉我,对就要到来的新年感到焦虑。来访者认为父母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严厉的角色,印象中几乎没有赞扬和奖励,叫他干什么,他不能说什么“不”。他按照父母的意愿读完书,填报了父母要求的志愿,从事的这份工作也是当初父母强烈要求的,二十多年过去,他觉得已然失去自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来访者心里有个声音:“我要活出自己!“他对父母已经从当初的屈从,到现在的抗争。为此他跟父母大吵了一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做了一份跟当初入行完全不相干的工作。春节的到来,意味着他要履行回家看父母的义务,可是他对父母的那份怨恨始终都没有消除。回还是不回?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回家,是不是要跟自己的父母和解呢?
在临床的咨询中,经常遇到原生家庭相关的主题。个案的主诉一般是觉得父母经常批评、不被认可,或者遭受父母打骂或虐待,长大以后没有自信,对婚姻失去信心等等。前段时间,听说豆瓣网上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规模还挺大,有一万多人,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这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我没有泡过这个网络小组,但看起来对很多人来讲,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并不是少数的现象。
不可否认,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一些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甚至对孩子做出了伤害。面对这种情况,长大成人的孩子一般会有两种应对的方式。一种方式是,对父母抱怨终生,与父母对抗到底。可以想象到的结果是,当一个人终生生活在怨恨和愤怒的囚笼里,他肯定是不快乐的。另外一种方式是,选择与父母和解。
选择与父母和解看起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道路。毕竟,谁人不渴望被父母爱,谁人不渴望被父母疼。与父母的和解至少有一种可能性是,曾经对父母的那份渴望也许有机会得到弥补。但是这条道路其实并不容易走。
很多人理智上觉得我应该跟父母和解,但却很难在情感上真正接受父母。这会使我们在情感上体验到什么呢?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有一天你跟妈妈吵了架,双方都很不愉快,望着妈妈生气转身离去的背影,你突然觉得很愧疚,干嘛要跟老人过不去呢。可是刚刚吵架中,你对妈妈的生气是很真实的,你其实还没有消除对她又气又恨的感觉。当你觉得你不应该对妈妈发火的时候,你就会在原来生气的基础上有了一种愧疚的感觉,而这种愧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愧疚是一种自我攻击的力量。所以在短短的时间里,你对妈妈的攻击转而会成为对自我的攻击。同理,理智上要求自己与父母和解,而自己还没有真正地宽恕时,这种要求可能会变成一种自我的攻击。
如果要实现与父母的和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要全然地接纳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不管父母曾经做过什么,这种愤怒的体验是真实的。这不奇怪,因为两个人的视角有所不同。有很多父母会觉得我当初严格地要求你,是费煞苦心为了你好,而你可能感受到的是委屈和伤害。所以,感受是真实的,也是最应该被尊重的。当你的愤怒被看见和被允许的时候,你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存在。这是走向与父母和解的第一步。其实与其说,我们跟父母和解,不如说,我们在跟自己和解。只有你真正去拥抱你的愤怒,允许它的存在,你才开始接纳和允许你自己。
其次,哀悼自己对理想化父母的期待。爱和恨有时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之所以觉得恨父母,是因为我们在他们身上爱的期待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而这种期待很多时候是理想化的。我们期待父母永远可以接纳自己,我们期待父母可以时时看到自己,总之,我们期待父母是完美的。这个过程比第一个过程会更难些。因为承认我们失去了那些期待的东西,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接受,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补偿那些我们认为丧失的爱,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能怪怨父母。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放下抱怨是因为我们不想放下自己的那份期待。所以我们要允许自己哀悼已经失去的,才能重新上路。
再次,勇敢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也许你在父母身上曾经体验过种种的不开心和快乐,但你现在开始认识到父母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父母。你开始承认父母的有限性,也就开始承认生命本身的不完美。你会开始去发现自己身上的资源,而不是乞求从父母身上获得。也许会你变得更加疼爱你的孩子,尽可能少的把创伤传递到下一代。你会去爱自己,通过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丰盛来发展自己。
其实,跟父母的和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越是亲密的人,可能越是最容易伤害自己的人。有些人,他可能终其一辈子,也许就走到第一个阶段,其实也没关系,毕竟他选择了接纳了这件事情,将伤害影响到最小。要不要选择和母和解并没有对错之分。最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爱自己,成长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