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者按:关于彭加木的失踪原因,过去一直有一种猜测:因为彭加木阻止了科考队向驻军求援,所以科考队其他成员因心怀怨恨而合谋杀害了彭加木。以下这个故事应该就是根据这一猜测推演出来的。摘编者偶然通过同窗师兄转发的文帖《隐瞒35年!彭加木失踪真相终于被曝光》接触了这个故事,感觉颇受吸引和震撼,于是读完后便特意将这一文帖的核心部分摘出,以便与圈中同好分享。这一文帖的原创作者朱明川是谁呢?经查,朱明川乃是小说《听尸》的作者,是一位法医,而由聂远、宋轶、芦芳生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集《心灵法医》(36,2019)就是根据《听尸》改编的。所以,《心灵法医》号称“改编自真实案件罗布泊干尸案”。摘编者读帖的时候还以为这个故事真的是“真相”“曝光”,读完后因两位同窗师兄一致认为是扯淡而查考了一番,这才确切地知道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罗布泊干尸案
@朱明川[原文]
@铁山青士(笑独行)[摘编]
2006年4月16日,我接到了有关部门的电话,说2005年4月11日敦煌市七里镇的一支沙漠考察队在库姆塔格沙漠西北部发现两具干尸,根据研究人员的初步鉴定,他们怀疑其中一具尸骸是神秘失踪的科学家彭加木,可由于技术原因,当时他们没有能完成DNA身份鉴定。之后,那两具干尸被运往甘肃省敦煌博物馆,可他们对外声称只发现了一具干尸。
有关方面对我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要求我跟北京的另外一名法医赶赴敦煌。
很快,我们赶到敦煌博物馆,从干尸身上取下头发、骨骼和皮肤带回北京的实验室,准备对样本进行分析。分析完成后,我们就通过渠道找到彭加木的儿女提供DNA样本供法医做比对。当时彭加木失踪后,外界盛传他带走了一本很珍贵的科学考察日记叛逃他国,可他儿女并不那么认为,如今有机会为父亲正名,他们很快决定配合法医的鉴定工作。
在作DNA比对时,很多领导都打电话来询问结果,有的还亲自到场监督。那一刻,我有种莫名的预感,迷雾并没有完全揭开,在干尸的背后还有更大的谜团。
经过鉴定,最后得出结论,干尸的确是彭加木。这个结果出来后,没有一个人松了一口气,大家反而更好奇和紧张了,谁都想知道彭加木为什么会失踪,他的死因又是什么呢?
……
实际上,早在鉴定干尸身份的时候,我就已经有眉目了,案子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
我能判定彭加木不是自然死亡,是因为干尸身上有尸蜡,而干尸有尸蜡则非常罕见,这一点最为蹊跷。
……
在烈风、强光、高温的条件下,尸体会迅速脱水,变成干尸。干尸皆呈干瘪状,体瘦如柴,皮层收缩,紧贴骨架,这是由尸体脱水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尸蜡较干尸少见,尸蜡的蜡化一般仅见于皮肤及皮下脂肪,因为尸体在蜡化过程中,腐败大都仍在进行,局部形成尸蜡后,尸体其他组织,尤其是内脏,则大多已毁坏。专家认为,这是因为环境虽然干燥,但由于尸体一部分已干化,其水分就足以供尸体的另一部分形成尸蜡。
干尸的形成过程能够有效地保留某些个人特征和暴力作用的痕迹……
我检查过干尸,它身上有很明显的暴力作用痕迹,这就是为什么我判定彭加木是非正常死亡了。让我震惊的是,那些暴力作用痕迹太触目惊心了,是我那么多年法医生涯中罕见的。
究竟彭加木在罗布泊遇到了什么事,干尸身上有着怎样惊人的暴力作用痕迹呢?是谁犯下的罪恶?最重要的是,杀人的动机是什么?
干尸头部有3处钝器伤、四肢11处锐器伤、胸、腹、背部有27处锐器伤。若非人已经死了,尸体成了干尸,那么凶案现场一定极其血腥恐怖。
是谁呢?科考队又为何一起撒谎找到了脚印、坐印、糖纸(印着“椰子奶糖青岛食品厂”字样)?
很快地,我上报了这些发现,有关部门很重视,当年限于客观条件没能查明真相,现在有机会了,他们就马上安排我与当年跟彭加木一起进入罗布泊的那10个人(科考队九名队员和背着发报设备随行的战士马大山)见面,听取案情陈述。
一开始,我便向他们简述了干尸的尸检结果以及对案情的分析,他们一听就慌了。这个过程是完全保密的,科考队的队员心理压力大,经过长时间的辩解后,他们知道瞒不住了,这才讲出了惊天真相。
根据那10个人的陈述,我得知彭加木生前患有两种癌症,身体虚弱,脾气坏,为人很固执,跟队员相处也不好。那时,科考队的补给已经不够了,彭加木执意继续深入罗布泊,这是要把大家带入死亡的境地。科考队的队员认为,你患了绝症,活不下去了,可我们还有活路,犯不着跟你寻死。
当时,科考队想向军方求援,可彭加木却说,用直升机运水太贵了。直升机飞行一小时,就要花两千多元(注:这是当时的价格),从附近驻军基地飞到这里,来回要好几个小时,运一趟水得花费国家上万元资金,我们能不能自力更生就近找水呢?可是,罗布泊的水比鬼还飘忽不定,今天这个水井有水,明天可能就干掉了。自然而然,他们按图索骥,没有找到水井,其中一个搞水文地质的队员分析,那一片地方不可能有水,科考队自此陷入了绝境。
在那样的环境中,人性往往会受到考验,人与人的关系也会变得很微妙。彭加木的脾气不好,常跟队员吵架,他不要命的冒险行为早已导致他跟队员积怨很深了。就在1980年6月16日(彭加木失踪前一天),科考队在宿营地西面百米处发现了彭加木,当时他全身是血,人已经死了。
科考队没有一个人承认,尽管他们知道,肯定是队伍中的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干的,但他们都选择了沉默。因为彭加木不同意向军方求援,要自行在罗布泊找水,科考队不可能活下去了,而且水跟食物也不够分配了,死了一个人,减少了消耗,科考队才能争取多活一点儿时间。
事发后,科考队挣扎了一晚上,最后决定隐瞒真相,编造一个谎言来欺骗世人。于是,他们埋掉了尸体,假说见到了脚印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科考队见过脚印的原因。事实上,科考队当时也觉得这个谎言太拙劣了,因为纸条说“往东”走,东是一个大方向,他们所到之处居然能见到脚印,这实在是太巧了。
至于纸条(上面写着“我向东去找水,彭17/6 10:30”),那确实是彭加木写的,这点在后来公开的新闻中都有提及,但也都提到了重要的一点:在确定日期上,彭加木似乎犹豫了一下,最后将16改成了17。其实,科考队为了拖延时间及圆谎,是他们把16改成了17罢了。
一个谎言诞生了,那就会诞生更多的谎言。科考队没有办法,只好硬头皮演下去。同时,他们在问自己,队伍中的哪一个人是凶手呢?彭加木身上有那么多伤,血溅了满地,行凶的人身上肯定会染上血迹才对。即使脸上、手上的血迹能抹去,衣服上的血迹在罗布泊中不可能马上洗干净,真要找凶手的话,科考队百分百能当场揪出来,但他们没有那么做。
我听完了陈述,心情很复杂,谁对谁错,太难判断了。杀人,固然不对,可是不顾全队人的安危,这又与杀人何异?在罗布泊那样的绝境中,补给不够了,是会死人的,要不是在失踪案发生后,科考队发出电报求援,他们都不会得到那250公斤的水。
这样的案情其实破绽很多,只是没有人会怀疑科考队,因此外界对彭加木的失踪猜疑不断,案情也越来越神秘。
事实上,只要理性看待此案,便会发现以下的疑点了:
1.罗布泊风沙那么大,尸体都不见了,脚印在彭加木失踪第二天、第三天还能看见?
2.彭加木身患绝症,体力不好,在没有水与食物的情况下,迷路后也不可能走出太远,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该会留下明显的标记方便别人找到他,不会一直乱转;
3.科考队携带了枪支,彭加木失踪后,有关部门检查过子弹少了,后来的解释是科考队猎杀了野骆驼。为了制作野骆驼的标本,当时他们对野骆驼剥皮取肉,只留下了骨头。这样一来,大家的衣服都有血,子弹的用途也被合理解释了,可野骆驼的骨头标本没有火器伤,可以说是完好无损。也许子弹没有打伤骨头,但真要打死野骆驼,子弹进入野骆驼体内后形成的破坏力,很难不伤及骨头;
4.恨一个人入骨,要将他杀死,捅几刀不解气,捅十刀总该够了吧?为什么彭加木身上有那么多暴力作用痕迹?不怕血迹溅到身上吗?
综合案情,我怀疑科考队员还是说了假话,子弹的用途不一定是射杀野骆驼(当时没有法律规定不能猎杀珍稀动物)。彭加木失踪,这是必然的,因为尸体能看出死因。如今尸体找到了,暴力作用痕迹却那么多,尤其是头部的钝器伤,很像是有人要砸碎头骨才甘心,这样一来,彭加木头部如果有枪伤(事隔多年,射击残留物已经检测不出来了)也很难鉴定出来了,而法医的注意力也可能会集中在四肢与其他部位的锐器伤上。
案子查到这里,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我在写好报告以后,便没有再接触到相关信息,连经手过的干尸、资料等都被收上去了,如同做了一个梦。若非大自然的力量,彭加木的尸体不会被风沙卷起来,也不会被人再度发现,死亡之海的秘密就不会曝光。
铁山青士附注:该文系摘编自【隐瞒35年!彭加木失踪真相终于被曝光_凯迪社区·猫眼看人(孟婆给碗汤转帖发表于)2016.12.01 16:18】一帖。作者在文帖中自我介绍说,朱明川,生于广西,1986年开始在马山县公安局从事法医工作,1995年后兼任马山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负责法医鉴定及主持刑事技术工作。
【附录】
彭加木失踪前发生了什么?
@瀚海狼山[原文]
@铁山青士(笑独行)[摘编]
6月16日傍晚,科考队一行人终于艰难地来到罗布泊以东的库木库都克。此时,科考队从米兰农场补充的汽油,早已因一路上的麻烦而消耗得所剩无几了;带的所有水也只剩下可怜的十几公斤!而且装在高温下的铁桶里,一周过去后,颜色和酱油一般,散发着难闻的铁锈味,根本不能饮用。严重缺油、缺水、缺食物,队员们疲惫不堪,面临可能危及生命的绝境。
在这生死关头,彭加木于当晚(即16日晚上)九点半,亲自起草电报,向马兰基地前沿指挥部“720”发出了求救的告急:“我们今天20点到达库鲁库多克以西大约十公里,我们缺油和水,请求紧急支援油三百公斤,水五百公斤,现有的水只能维持至18日。请转告乌市,扑获一头小骆驼。”
库鲁库多克?这是什么地方?部队首长一看地图,罗布泊以东根本没有叫“库鲁库多克”的,而是标有“库木库都克”,部队首长断定,彭加木他们遇险就在此处!
“720”指挥部收到电报,翌日,即6月17日晨9时回电:“同意送物资,就地待命。”并要求报告大本营坐标和地形特征。
科考队立即回电,报告他们所处的地方为:东经91°50′,北纬 40°17′。标志是:地面上插有一杆红旗。部队知道坐标后,马上再次确定,就是库木库都克,决定派直升飞机紧急救援,先送去500公斤水。
尽管和部队总部电报联络畅通,危机和危险即将过去,但此时的彭加木作为科考队的队长,显然心有不甘:直升飞机往返上千公里送水!代价太高了。等于一斤水要十几块钱啊!总花费可能超过7000元!要知道,1980年,当时一位基层干部的月总工资也很难超越50元!7000元相当于一个上百人的国营单位一个月的工资总额!
彭加木思之再三,决定亲自出去找水,他自信一定能找到水。这样就起码能为国家节约至少一半的直升机送水的花费,只送一次汽油就够了!
从库木库都克这译成汉语为“沙井”的名字看,从出发前在“720”听到军人说库木库都克以东不远的“八一泉”曾经有水的信息(可惜是过时信息,罗布泊彻底干涸后,“八一泉”也同时消失了!)看,彭加木当时认为,这个地方一定能找到水源!
彭加木打开自带的军用地图,更让他眼前一亮:地图上离库木库都克不远,竟然标有“红八井”、“红十井”,稍远一点还有“八一泉”,不远处又是疏勒河古河道,因此,他充满信心地断定:附近肯定有水!
6月16日下午,彭加木曾派专搞水文地质的副队长汪文先等出去找水,可汪文先找了几个地方,挖下一米多深,不见丝毫水气。
彭加木不甘心,又带领陈百录等出去找“沙井”,结果,确实找到了所谓的“沙井”,但只是半间房大小的沙坑而已,滴水皆无!
6月17日,队员们正吃早饭时,彭加木又提出,开车往东沿疏勒河谷地去再远一点的地方找水。
他的指导思想是:飞机运水,价格昂贵,能给国家节约就节约。另外,不要轻易麻烦部队,这次考察已经给他们增添了不少负担,能自己解决的就尽量自己解决。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发现了宝贵的水源地,就为今后的罗布泊考察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他曾经从春天拍摄大型记录片《丝绸之路》的同志那里了解到,附近的红十井一带也有水。
彭加木的意见是,不要坐等,应该开车到羊达克、红十井一带去找。
为此,他与大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队员们说,马兰基地部队前线“720”已经回电同意送水,科考队困境已得缓解。另外,开车走那么远,单程就有120多公里,汽油本来已十分紧张,要慎重为好。再说,单车出去也有危险。而彭加木则认为,咱们如果找到水源,部队就没必要用直升飞机花那么大代价送水!
谁也说服不了谁!在沉闷的气氛中,彭加木走出帐篷,到越野车里看地图,他还是坚持去找水。心情同样沉重的队员们有的打扑克,有的在帐篷里睡觉。
接近中午,科考队又收到部队电报,说飞机将于18日往库木库都克送水500公斤,请科考队原地等候。副队长汪文先高兴地拿着电文去报告彭加木,一看队长不在,以为到附近沙包后面去方便,没有在意,便回到了帐篷。
又过去半小时,司机王万轩去车里拿衣服,首先看见了那张摊开的军用地图,但却没有看见彭加木。他有些疑惑:这张地图彭队长一直随身保管着,是从来不乱放的,今天是怎么啦?他想收起地图,又看见旁边有半张16开带红格的信纸,上面用铅笔写着:
“我往东去找水井。彭”。
从此再也无人见过彭加木!
铁山青士附注:上述短文系摘编自【彭加木谜案完整版!_作者:瀚海狼山_一点资讯(兵心发布于)2018.3.25】一帖,现标题为摘编者所拟。据该文帖介绍,科考队成员共10人,除了队长彭加木外,还有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科学家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5人);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3人)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1人)。科考队成员来自两个不同的正规单位。该文并称:“从古到今无数悲剧性事件证明,6月份徒步穿越罗布泊地区,从来是无人可以完成的致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