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文章,仅作参考
中秋节前的最后一天下午,我走出办公室,迎面而来的是一阵微凉的秋风,风中带着一丝桂花的香气。城市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人们的脚步匆匆,似乎每个人都在追赶着时间。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可在这个城市里,却少见到节日的氛围。大街上偶尔能看到几盏挂着的红灯笼,商场门口摆放着促销的月饼礼盒,除此之外,仿佛一切如常。
走出办公楼,我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她在电话那头轻声问道:“中秋回不回来?”她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期盼。自从我在这座城市扎根以来,回家过节的次数屈指可数,总是因为工作忙碌或其他琐事而无法抽身。
我愣了愣,望向逐渐暗下来的天空,心中有些复杂。“妈,可能赶不回去了,公司临时有点事,等国庆吧。”话语一出,电话那头的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最后淡淡地说了句:“没事,你忙你的,照顾好自己就行。”
挂了电话,我站在街头,抬头望向那轮还未完全升起的月亮。此刻的月亮还未圆满,像极了我此时心中那种淡淡的遗憾。曾几何时,中秋节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节日。小时候,每到中秋,家人总会早早准备好月饼和水果,晚上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小桌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父亲还会给我和弟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说着天上的月亮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连接思念和团圆。
可如今,长大后身处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中秋节仿佛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普通标记,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繁忙的工作,接踵而至的会议、项目,似乎让人无暇顾及这古老节日背后的情感与传统。
晚上回到公寓,我望向窗外。街道上依然灯火通明,商场的霓虹灯闪烁着,偶尔还能听到喧嚣的车流声。夜空中那轮圆月已经升到高处,但在城市的灯光映衬下,它的光辉显得有些黯淡。小时候那个皎洁明亮的月亮,仿佛离我越来越远了。
第二天,公司的例行会议一直持续到傍晚。会议结束后,我正准备离开,手机收到了一条来自朋友的消息:“今晚一起过中秋吧,约个饭。”看到消息,我愣了一下,几乎忘记了今晚是中秋节。朋友选了一家中式餐馆,说要找回一点“中秋的味道”。
到了餐馆,坐下后我们点了几道传统菜,还有一盘精致的广式月饼。灯光昏黄,桌子上的餐具与摆盘都颇有古风韵味,餐馆的背景音乐播放着轻柔的古琴曲,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
“你小时候中秋都怎么过?”朋友突然问道。
我想了想,笑着回忆道:“小时候我们一家人会在院子里赏月,吃月饼,讲故事,那个时候觉得中秋节特别有仪式感,感觉天上的月亮好像离得很近,很亮。”
朋友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我也是,小时候中秋节是特别重要的节日,全家人一定要团聚。可是现在呢?你看我们两个,大晚上还在外面吃月饼,连回家的心思都没有。”
我们相视一笑,杯中的茶水微微晃动,透过玻璃窗看向外面,远处高楼间的那轮圆月显得有些模糊。
“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的中秋节,越来越多人不再重视了?”朋友放下杯子,带着些许感慨说道。
我点了点头,心里也有同样的疑问。或许是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快到让人没有时间停下来细细品味这些传统节日背后的情感;或许是因为城市的喧嚣与霓虹灯遮住了月光,让我们忘记了抬头仰望的习惯;也或许是因为现代人的追求变了,物质与工作占据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那些有关团圆、思念的情感,慢慢变得淡薄。
“不过啊,”朋友轻笑着说,“无论我们怎么看待中秋节,月亮总在那里,千百年来它都没有变过。只是看它的人变了。”
听到这句话,我不禁陷入沉思。是啊,月亮一直都在,它见证了无数次团圆和离别,承载了无数人的思念与期待。只是现代人,或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了片刻的宁静。我们忙着追逐梦想,忙着解决生活中的琐事,却忘记了这轮皎洁的月亮曾经带给我们的温暖与安慰。
晚饭后,我独自走在街上。街灯依旧明亮,路上行人寥寥,偶尔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欢笑声。突然,一个小孩的笑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我抬头望去,看到一对父母带着孩子站在街角,指着天上的月亮,给他讲着月亮的故事。小孩的脸上充满了好奇与兴奋,仰着头望着那轮明月。
我微微一笑,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温暖的感觉。或许中秋节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月亮依旧如故,它依然是我们心中团圆、思念的象征。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只要我们抬头望向那轮月亮,心中总能感受到那一丝宁静与牵挂。
回到家,我推开阳台的门,望向那轮高悬的明月。月光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洒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上,也洒在每一个孤独的心灵上。我轻声说了句:“中秋快乐,月亮依旧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