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手机上刷了这部电影,看的时候只是一直在想,这部剧想表达关注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缺爱的孩子?谴责大人对待狗没有人性?不该用对爷爷奶奶的听话孝顺绑架小孩子内心真正的意愿?不该用“懂事听话”抹除一个正常孩子青春期该有的叛逆? 第二只可怜的爱因斯坦明明没有错还要挨打,爸爸拿拖把打它的那个细节真的好气愤哦,但是我的气愤同剧中小女孩的气愤一样都那么无济于事!!真难受。 看完电影又去看了下微博上的评述,发现自己察觉的正是电影的几个细腻之处,突然映照出敏感的自己。。
恰逢这两天在看吴晓波老师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有提到一个概念叫代际冲突。因为书中谈及的经济学方面较多,所以大抵该从生产力方面来理解:生产力发展的快慢折射出代际冲突的强弱,类比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和现代化社会,曾经臣子对君王,孩子对老子永远唯命是从,曾经代际间的遗传简直是无缝连接,而近40年矛盾才是常态。 虽然概念提出者反复强调代际冲突更多的是为社会带来积极意义,,但是现实中存在的明明就是千千万万的恶果啊。比如《狗十三》所展示出来的这般。
引用微博上一段感受颇深的话(侵删):
长大后,常常不敢去肯定自己。
每次对方眼神稍微闪躲一下,就觉得自己要被放弃。反反复复地去试探自己是否是被笃定地爱着的,又觉得这样好病态啊。
原来成长是一种失去。
没有想过要扭转父母的想法和态度,只是不断学习与自己和解。因为明白改变父母太难了,与其如此不如改变自身。 长大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失去,但是很多无解的问题都有解了:曾经潜意识不断告诉自己将来我不婚也不育。其实是自己还未同自己和解。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就让下一代来到人间,仿佛是给下一代的磨难。首当其冲的磨难。至少现在我明白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啊!
做孩子的,原谅父母,他们养家糊口不容易。做父母的,好好爱孩子,成长不容易。以后做了父母,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不要再经历同样的青春。
最后,好好修炼 ,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