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衢州20年(四)-另辟蹊径初见成效

另辟蹊径初见成效

--我在衢州20年(四)

1981年来到衢化后,我的工作任务不是很多,厂里机关干部劳动、厂容清理和清扫厂区卫生等活动科里都是派我去,一是我不忙,二是我年轻力壮。我记忆深刻的是参加尿素反应塔、造气反应塔更换触媒的劳动,装着黑色触媒的袋子要通过一个人一个人的传递完成更换填装,装完触媒满身满脸都是黑的,不知道当年为什么不是机械化填装。

我的其它时间就是看书学习,上班给办公室里的人打个招呼就去资料室看杂志。资料室在厂部大楼南面的一个小楼的2层,就在合成氨分厂职工食堂的后面。当年资料室没有计算机技术类的杂志,我就看相关的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电气、电子技术和机械等专业的杂志,资料室还有一些外文影印杂志。资料室管理员忙不过来时候,我会帮助她们搬运图书、整理资料,作管理职工借阅、归还的资料、图书等工作,去合成车间的计算机控制室的机会很少。

当年衢州市还归属于金华地区,金华的组织人事部门也经常来衢化抽调一些人去政府部门工作。记得1982年的5-6月份,金华广播电视大学需要增加老师,衢化组织部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我爱人是金华人,征求我们的意见,看我们要不要去电大当老师,当时我和爱人商量,并分析了我们在衢化的工作生活现状,答应过去看看再定。我和爱人在约定的日子去了金华,当年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在金华市人民东路的尽头,一个小院子,有2幢不高的小楼房,周边是农房和农田。当时学校的负责人带我们去看了给我们租的农房,来电大干什么工作,待遇怎么样都没有谈,当时工资和待遇是不能谈的,完全由人事部门安排。由于当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不能适应我国人民上大学的需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全国各地的分校发展十分迅速,师资缺口比较大。我们从金华回来等通知,过了一段时间,组织部通知我们不去了,没有给我们说明原因,后我去组织部询问他们也没有告诉我们不去的原因,我们是很想去的,如果当年去了当老师又会怎么样呢?

1982年4月,我爱人的妹妹要参加高考,来我们这里复习功课,岳母就回武义了,小女还不到3岁,不能上幼儿园,我们上班女儿没人带了,我们只好每天上班把女儿带到厂里,送到合成氨分厂厂部办公楼对面的“托儿所”,这个地方距合成氨分厂造气车间的距离也就300米远。这是一个简易的托儿所,合成氨分厂为了解决双职工的实际困难,就在厂区一间比较大的房间里,安排了2位阿姨,看着每天送来的几十个孩子,中午吃饭我们要买饭菜过去和女儿一起吃,阿姨管着她们中午睡觉,到了下午下班,我们再把女儿接上一起回家。到了1982年9月女儿进入了衢化“苗圃”幼儿园,结束了和我们一起在生产厂区上班的日子。当年的化工厂环保没有现在做的这么好,化工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女儿的外婆老是说孩子脸色怎么这么黄?这和在化工厂区有关吗?

1982年的6月,小弟秦东平初中毕业了,在衢州也没有办法安排工作,只好返回了吴忠。

1982年10月,母亲请了一个月的探亲假,由燕妹陪同从吴忠回山东济宁市看望我的外祖父,她们在济宁住了10多天后来衢州看我们。当年10月下旬,秋高气爽,母亲和妹妹在我们这里住了1个多星期,那年衢州的螃蟹很多,也很肥,8毛钱一斤,这是母亲和燕妹第一次吃河蟹,感到很鲜美,很多年过去了,母亲和燕妹都还记得在衢州吃的河蟹。

我在科室没有具体工作,总感到就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那我只有另辟蹊径了。我参加了合成氨分厂的电视英语学习班,他们上课我也去听听,科室没有公派的事务,我就继续去资料室看书看杂志,学习知识,寻找突破口。我在学校学的日语,虽然学的不是太好,看看日文杂志还能猜得八九分,试着找些和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文章翻译看看。

我翻阅了合成氨分厂资料室的所有日文杂志和其合订本,选中的第一篇译文“微型计算机控制的极谱仪的制作和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虽然我对极谱仪不懂,但文章介绍的主要技术是如何用微型计算机控制极谱仪和其数据处理技术,这些和我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密切相关。这篇文章的翻译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经过反复校对和推敲,翻译完成的文章有6000多字,选择杂志投稿。

1983年1月1日,我先投到了“湖南电子研究所”主办的《微处理机与微系统译丛》杂志。当年的投稿须知都有约定“3个月没有收到录取通知或未退稿,可以自行处理”。3月10日投《微型电脑》杂志,4月15日又投“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的《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杂志,心有点急了,还没等到3个月的退稿时间,就又投出去了,可这3本杂志都没有录用我翻译的这篇文章。好不甘心,继续投稿,7月12日投“北京分析仪器研究所”主办的《国外分析仪器动态》杂志,改翻译为编译,没想到我这一个字的变化,很快就收到了编辑部的录用通知,这本杂志是季刊,文章发表在1984年第1期,还收到了13.4元的稿费。这点钱看来不多,可在当年是我月工资的1/4了,不少了,有点小兴奋。

这篇编译文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我的信心,继续努力编译投稿,如果是翻译稿,编辑要看原文,还要找人校对,好麻烦。编译不是原文的翻译,可以根据译者的理解进行改编、删节,编辑也能把握的住是否要送出去给专家审稿,编辑部是要付给专家审稿费的。

1983年我选择编译了10多篇文章,其中“用声音的人机通信”,发表于《仪表技术》1983(6)期,“光纤维电压计及其应用”, 发表于《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84(1)期,“垂直记录方式的FDD原理和结构”, 发表于《计算机应用通讯》1983(3)期,“日本国家级软件人员考试情况简介”,发表于《计算机世界》报(1984.10.8第6版)。投稿后没有发表的文章还有“第五代计算机与开发规划”、“微型机的中断方式”、“彩色喷墨打印机的原理和结构”和“超LSI微处理器技术展望”等。

 1983年我还翻译了20多篇300-500字的国外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短文,有16篇发表在《中国电子报》、《仪表技术》、《仪表自动化》、《北京电子报》、《信息处理快讯》和《计算机信息与预测》等报刊。

过去的稿子都是要抄写到15X20的方格稿纸上的,投稿后有的杂志是不退稿的,所以投出的稿子都得留下底稿。要在专业杂志和报纸上发表文章,专业技术术语要准确,图表、计量单位都要符合专业杂志的规范和国家标准,文章语句要流畅,不能有错别字。还要选择适合你所投文章的杂志,所以一篇文章要经过反复阅读和修改后,选择好合适的杂志,才能投稿。

通过阅读、学习、翻译、撰写稿件,锻炼了我对专业技术发展的敏锐度,提高了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使我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重要的是掌握了科技论文撰写的规范和技巧,科技论文的书写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还收入了不少于1个月工资的稿费,有收获吧,是不是两全其美呢?

在我以后30多年的专业技术工作中,每年都有技术文章发表,到退休时已经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了约90多篇有关计算机专业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文章。

这也许应验了古人所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020.06.15庚子闰四月二十四日忆记于杭州礼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