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级交待的任务,不知道作为下属的你是怎么处理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忠心与服从,立即就去做;还是先问几个为什么后再去做。
大部分时间这两种不同性格的人,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前者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做事,但因为没有搞清楚任务及问题所在,结果把事情给做砸了。当受不到上级奖励时,常常在肚子里抱然:“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凭什么不给我加薪呢?”须不知他这样做错事的同时,浪费了老板的时间与物质;而后者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知道了上级想要的预期目标和自己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操作方法,从而少走弯路,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反而提高了效率和速度。
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即要低头做事,也要抬头看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在处理复杂的事情时,都要有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理解了问题的来胧出脉;筛选出可行的方法和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日本作家狩野未希写的《哈佛6堂独立思考课》,就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书。书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方法,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结论”。这方面的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深入理解,建立自我意见
当复杂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要急于给出“是”或“非”的结论,也不要急于表明态度“喜欢”或“讨厌”,而是先让自己真正了解问题,再做出判断,最后提出意见。也只有全面了解后,才能让意见站得住脚。
如何深入理解问题呢?
1、 问自己或者给你提问题的人几个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后果等。)
2、 把不理解的标红,搜索相关的资料或咨询相关的人员,让自己明白;
3、 对照三栏读书法,分晰前因后果。
第一栏:“内容”(已经理解的问题);
第二栏:“感悟”(试着理解的问题);
第三栏:“行动”(想要去理解的问题)。
4、 解决的途径有两种:
第一种是通过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种是好问题的口条原则。
二、多角度看问题,预测可能的结果
“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家喻户晓,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时有发生。认识有盲区,我们要从不同的视角全面了解问题和任务,别人的意见可能正是你忽略的认知边界。而我们又该从哪些角度看问题呢?
1、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比如商家与消费者);
2、 从独立的第三者(从局外人的角度)
3、 自己反对自己(在内心设立两个对立的小人)
4、 弄清楚所有反对意见
举例:
如果你是一个初学写作的爱好者,不知道如何审题、立意和选素材等,那写作之前你就应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 写给谁看;
2、为什么要写;
3、你是谁;
4、采用什么风格
只有在自己的心里弄清楚了这些,你写文章才有目的感和使命感,你的笔下才有内容,文章才有意义,也不会跑题。
三、真正用心了解别人的意见,发现问题是思考的开始
在我们的心底里,要客观、正直地接受来自别人的意见,而不是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地位等的不同而是否采纳。
比如因为对方是权威人士或上级,我们就不加批判的全盘接受,而对于普通人或下属的意见,而我们不上心,只走过场。
“不懂装懂”不可取;全盘接受对方的意见,也并非是尊重。还是要先尊重客观实际,再解决问题。
思维跟聪明不聪明无关,它是一种习惯。为了养成这个好习惯,渴望成长的你,这本《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值得早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