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花了一天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基本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如果不实践可能就是看了个寂寞。
先放思维导图了解下大纲:
一.法则1:将来为上,过往次之(你如何设计未来,就能拥有多大未来)
把”明天“变得比”昨天”更好,这本身即是成长:美好的将来是你的设想,而成长就是使设想成真的方法。
美好的将来不必宏伟而华丽,也不必是大跨步或飞越,绝大多数成长其实是很多小步积累的结果,关键在于脚步不停。
总结下来一句话:心怀希望,小步迭代,让“明天”变得比“昨天”更好。
只要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会带来改变。学会培养一种成长型思维,在实习工作中接到任务时,学会思考这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奔跑,相信自己能一直成长,而这份相信又需要勇气和强大的信念。
人生的厚度恰恰来自这些过往,所有过往的经历都可以作为养分助力今天和明天,不管曾经是辉煌过还是挫败过,只要吸取教训不重蹈覆辙,就是受益匪浅的。
How To Do?
结合作者的表达,自己的理解主要在于“以结果为导向”:
1.设想未来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可以是阶段性的,比如3年后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这3年内自己去做哪些有成长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写下来,通过不断的自问去建立起现有状况和美好将来的联系。
2.如果想不出有意义的目标,可以结合当下的情况和过往经历,写下5-10个取得的成就,结合成就前景和自身兴趣,进行成就的扩建。
二.法则2:学习为上,经历次之(将精力转为学习,将人生赋予终身学习)
“不断学习”对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你有大量经历,却在所见、所闻、所做方面并未高明多少。单有经历并不足以保证一生的成长。但是,你若能定期将经历转化为学识,那么,你人生的每一天都会是成长的源泉。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能把微不足道的事情和情况转化成思想和行为上的突破。
总结下来主要是两个要点
1.复盘经历,转化“有益”部分,提升自我价值
很认同这一点,就算自己的经历再多,如果不自省,不学习有益的部分,它可能过了就过了,什么也没有留下。
因此我们可以学会从“有益”和“无益”两个角度去看自己过往的经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有时候经历的确也受限于本身的见识能力水平,所以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复盘,去提炼和转化为自己所用的知识与逻辑体系,去不断沉淀,让人进步,提升自我价值。
2.专注,避免一心多用
现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家仿佛在快节奏下都有“知识焦虑症”,自己也不例外。
一心多用,看似能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实际上好几件事都不可能做好,不可能每件事都能完美兼顾到。
所以,专注一件事,做完再做下一件,会更有序和高效率。当然,我理解这点更实用每日计划清单,如果是学理财、小语种这类较大的目标,需要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结合起来会更有效率。
How To Do?
1.选择一个特定的事件,最好是一个仍对你的情感有影响的事件,并找到这个经历中对你有益和无益的部分,并思考以后应该怎么做才能不重蹈覆辙。
2.如何判断你是注重经历还是注重学习,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回想自己和他人在谈话的过程中自己是说的多还是倾听的多,如果你纯粹的只想向别人一遍遍讲述自己的经历,说明你比较注重经历,因为从一个事件中已经知道了有益和无益部分的人,是不会有向别人一遍遍讲述自己经历的欲望的。
三.法则3:付出为上,回报次之(所得易使人沉沦,付出使人成长)
在寻求汇报之前,首先要为别人创造价值。
能承担任何工作,并将其完成,继而将后续工作委托或将其系统化,再着手处理下一件事。
如果想要改变当下不太满意的现状,不能等在原地不动或等别人给自己机会,还是应主动出击,改变现状,找到合适的突破口,给自己制造机会,去改变和提升自己。
好比之前我在求职产品实习的时候,自己真的没有实习和相关经历,所以第一份实习就很难找。针对这一点,我的突破口就是去做项目和作品集。万事开头难,但只要肯去做,一切都不是事~
所以尽管去付出,去做你想做的,精进你想精进的,回报只是付出的副产品。
四.法则4:表现为上,赞誉次之(你无法控制他人的赞誉,但你能把握自己的表现)
不管做出多好的成绩,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被别人的赞誉迷惑双眼,如此一来,更能专注于不断提升、精益求精。
如果一味追求别人的赞赏,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而且过于频繁的赞誉,会容易让人迷失掉自己。倘若你做的所有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定位,那就不失为成长。
五.法则5:感恩为上,成功次之(学会主动感恩,而不是被动拥有)
在一生的时间里,对不断地、成功地与世界相互作用而言,感恩是最好的保证。因为我们所有的成就和能力都是建立在别人的才能和付出之上。
人越是成功,就越是要学会“主动感恩”,感恩能带给人终身成长的三个关键元素:
一是纽带,它能让你将自己视为某个大事物、大事件的一部分;
二是承诺,它能使你下决心投入这个大事物、大事件之中,因为你看到了其他人、其他事物所做的贡献的价值;
三是谦逊,它能使你将自己视作周围世界里独特的一分子,但不是最重要的那个。
只要能拥有以上三个元素,你就会发现有太多东西要学,也能敞开心扉,向周围的人、物学习。
六.法则6:乐趣为上,劳累次之(带着“取乐”的心态做事,其结果一定不差)
设法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并给人尽在掌握的感觉,而非被工作任务所支配、压制,从而扩宽思路去探索自我。
我理解该法则应用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去获得成长和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另一方面是当做不喜欢或让自己烦愁的事时,与其总是唉声叹气,不如努力寻找化难为易的方法,创造乐趣,把困难变成可掌控的,“遇事不抵触,别先去否定,先试着解决”,让自己一直以饱满的精神和愉悦的心情去处理这些问题,就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
七.法则7:合作为上,地位次之(感谢并欢迎别人的贡献,而不是囿于个人得失)
所谓“合作”,就是大家都关注于同一个目标,各出其力。
合作,就是大家共同目标一致,各自用心做好力所能及之事,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放下各自的私心和成见,才会收获大的成功。
八.法则8:信心为上,安乐次之(在赢得小目标后,保持自信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若要实现不断成长的目标,就要在两个点上把握平衡。
一是走出“舒适圈”,才能看到差距,走得更远。
二是小憩,适当停留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然后继续向前。
除此之外,化“恐惧”为行动,不给自己设限,会让生活的每个节点都变得意义非凡。
九.法则9:目标为上,金钱次之(你的眼光要放在目标上,金钱只是顺便的事)
“最高指导原则”,即:
1.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助于团队协作和成员关系的紧密
2.始终控制进展的动力
3.道不同不相为谋
找到“目标感”是一件很难的事,它的关键在于:即使是寻找目标的过程,也能引领人走向成长。
因为,寻找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目标。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与其一直冥思苦想,不如行动起来,走着走着就有方向了。
我之前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会去参加很多的比赛和社会实践,所以在各种参与中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在这个寻找目标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在成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会慢慢明晰,自己不喜欢什么,那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少。
对于目标和金钱,两者关系应该是:我们要为目标和成长去做事,把金钱看作是完成目标和获得了成长后的奖励。
十.法则10:问题为上,答案次之(真正的好问题,能使你一生都在思考、成长)
“问题为上,答案次之”的意思是:始终抱着开放的心态,承认自己的理解可能存在缺陷;始终愿意接受一个观点——总会有一个做事的方法比你已知的这个更好。只要你愿意接纳这些可能性,学习和进步就会水到渠成。
“我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好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情景下自己的思考也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好问题,能使人一生都在思考、成长。
不断提问,不断提出好问题,因为未知的事物虽然有时令人恐惧,但它同样也使人兴奋,是成长机遇的源头,从而使人生更有趣,增加自己的信心。
因此,抱着谦逊的态度,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未知,也抱着敬畏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如下是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帮你起步的好问题:
在随后21天时间里,我想养成什么习惯?
我如果用25年时间来做一件大事,会是什么?
过去1年时间里,我最骄傲的10个成就是什么?下一步我怎样将它们一一发扬光大?
在我的人生里,已经无法接受的是什么?
在我的人生里,想发扬光大的是什么?想抑制减少的是什么?
我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在我们为了自己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而成长的时候,同样也会对周围世界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停止成长,不再进步,所以希望我们都能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