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九月九重阳节。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来历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
起源与演变:
先秦时期: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当时人们在季秋时节举行祭天、祭祖活动,以庆祝丰收。《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了九月丰收后举行的祭祀仪式,这被认为是重阳节的早期雏形。
战国时期:虽然屈原在《远游》中提到“重阳”,但这里的“重阳”指的是天,而非节日。不过,这一时期可能已经有了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习俗。
汉代:重阳节在汉代开始在民间流传,有了求寿的习俗。《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人们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认为这些行为能令人长寿。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明确提到重阳的饮宴,说明当时已有了重阳日饮宴的习俗。
魏晋时期:重阳节的节日气氛渐浓,文人墨客多有吟咏。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提到菊花和酒,说明饮酒、赏菊的做法在此时已经流行。
唐代:重阳节被正式确立为民间节日,朝廷对重阳节的重视使得这一节日更加普及。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皇宫上下共食花糕庆贺重阳节,皇帝亲自登临万岁山,以畅秋志,这一风俗延续至清代。
传说故事:
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是关于桓景的故事。据说桓景的村庄每年九月初九都会遭遇瘟疫,许多人因此病死。桓景为了除掉瘟魔,到山中拜师学艺。一天,道长告诉桓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并交给他茱萸叶和菊花酒,让他回家带着乡亲们登高避祸。到了九月初九,桓景带领乡亲们登上高山,分发茱萸叶,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最终成功驱赶了瘟魔。此后每年的九月初九,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和饮菊花酒等活动,以纪念这一事件。
文化内涵:
重阳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九月初九被视为重阳日,因“九”为阳数,日月并应,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此外,“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因此重阳节也被看作是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