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读书人很喜欢写传奇,有一篇《李黄》就讲了这么个故事:
唐宪宗元和二年,富二代公子李黄出门逛街,在长安城东边遇到了一个穿白衣的美丽寡妇。
李公子立刻被迷得七荤八素,跟着她回家,又替她偿还外债,终于得到女方家人的认可,留他住了三天三夜,醉生梦死,风流无边。
第四天,李公子回到自己家中,觉得头晕目眩,身子沉重,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家人发现盖在他身上的被子渐渐塌了下去,揭开被子一看,只见他的身体已经化成了水,光剩下一个头颅。
家人吓得不轻,赶紧去找白衣女子的家,却见那里成了一座荒园,园中长着一株皂荚树。附近的人说,这园子早就无人居住,只有一条巨大的白蛇时不时出现在树下。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也是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年间:
有个贪玩好色的纨绔子弟,名叫李琯。一天,他在长安城安化门外游荡,遇到两个乘白马的美女,跟随她们走了一路,只觉异香扑鼻,而他的仆人闻到的却是一股蛇臊气。
两个美女将李琯带到一座园子里,引见给自己的主人。主人是一位十六七岁的绝色少女,李琯一见便神魂颠倒,留下来度过了一夜春宵。
第二天早上,李琯刚刚回到家中,就觉头疼得厉害,不一会儿竟脑袋开裂而死。
家人前往他昨晚留宿的地方查看,只见那儿有一株枯萎的大槐树,树中似乎盘着一条大蛇。家人果断砍倒大树,大蛇一溜烟就不见了,剩下几条小蛇来不及逃走,全部被杀。
以上两个故事就是白蛇传说的雏形,走的是“猎奇+红颜祸水”的套路。
2
南宋时期流传着一个故事,叫《西湖三塔记》:
宋孝宗淳熙年间,临安城涌金门住着一个叫奚宣赞的人,二十余岁年纪,已婚。清明节这天,他去游览西湖,遇到一个迷路的女孩扯着他的衣服哭泣,便把她领回了家。
这个女孩名叫卯奴。过了十多天,她的婆婆找上门来,为了感谢奚宣赞好心收留,便将他请到自己家中做客。
奚宣赞在婆婆家见到一个穿白衣的妇人,自称是卯奴的母亲,长得如花似玉,眼波如秋水流转。
这白衣娘子其实是个吃人心肝的妖怪,喜欢与年轻男子交往,一旦得到新欢,就会把旧爱杀了吃掉。奚宣赞被迫留下,与白衣娘子共度了半个月,弄得心神耗尽,面黄肌瘦。
就在白衣娘子对奚宣赞感到厌倦,准备吃掉时,卯奴救了他。奚宣赞逃回家中,正好有个叔叔在龙虎山学道,望见城西有黑气,特地前来捉妖。
奚道人召唤出神将,将那三个妖怪打出了原形:卯奴是只乌鸡,婆婆是个獭,白衣娘子则是条白蛇。奚真人取来铁罐,把三个妖怪收入罐中,封在西湖中心,造了三个石塔,用来镇住她们。
这个故事中,白蛇仍然是个害人的妖怪,只不过地点从唐代都城长安换成了南宋都城临安,还加入了道士铁罐收妖、镇压塔下的情节。
那个叫奚宣赞的男主,则是许仙的雏形。
3
在江苏镇江,民间也有关于白蛇成精的传说,比长安和临安的故事历史更悠久:
相传南北朝时期宋国的开国君主刘裕,乳名寄奴,曾经住在镇江的寿丘山下,靠砍伐芦苇卖钱谋生。
有一天他在江洲上砍芦苇,发现前方有一条大蛇,便弯弓搭箭,射了过去。大蛇中了箭,一转眼就不见了。
第二天刘裕又去老地方砍芦苇,看到一群穿青衣的童子聚在一起捣草药。他上前询问,童子们回答:主人被刘寄奴射伤了,我们正在给他准备治伤的药草。
刘裕问:你们主人为何不杀刘寄奴呢?
童子们答道:主人说刘寄奴是王者,不能杀。
刘裕听了,便将童子们统统赶走,抢走了药草。他后来带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全靠这种药草给军士们疗伤。
后人将此药草命名为“刘寄奴草”,直到今天,它还是中药铺里的一味治伤良药。
镇江的白蛇故事远远不止这一个:
南宋有个读书人叫孙知县,妻子是个绝代佳人,特别喜欢穿白衣服,每次洗澡时神神秘秘,连丈夫都不许看一眼。
十年过去了,太平无事。有一天,孙知县喝醉了酒,好奇心忽起,便去偷窥妻子洗澡。水里没有人,只见一条白蛇正在翻滚。
酒醒后,孙知县回想起当时情形,顿觉惊惶不安。妻子知道自己原形已露,婉言劝他:“隐瞒身份是我不对,但你也不该未经许可偷看我洗澡啊!咱们把这一页翻过去好不好,今晚还是一起睡,我不会伤害你的。”
两人于是和好如初。可是孙知县心里仍然觉得不舒服,闷闷不乐,不到一年时间就抑郁而死。
这两个故事,分别加入了“白蛇懂医术”和“丈夫撞见白蛇现原形”的情节。
其实,镇江对白蛇传说的贡献何止这些。
这座城里穿行着一条扬子江,扬子江心矗立着一座金山,金山上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那儿风景优美,历来是文人骚客们旅游度假、写诗装逼的好地方。
这山,这寺,从唐代起就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如:灵坦禅师收服白蛇,裴头陀降伏白蟒,寺中收藏龙卵导致大水漫淹,等等。
看见没有?围绕着金山寺的传说,都跟和尚、龙蛇有关。
不仅如此,这些传说里还藏着一个彩蛋:那个降伏白蟒的裴头陀,法名就叫“法海”。
4
镇江与临安的白蛇传说,原本是两个平行世界,各有各的特点,各玩各的套路,相安无事几百年。
明代晚期,有个集小说家和出版商于一身的牛人冯梦龙,把上面那些零零散散的传说收拢起来,取长补短,熔为一炉,改编成一篇更曲折、更好看的小说,名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故事发生的时间定在南宋,地点则在杭州、苏州、镇江三个地方。
男主名叫许宣,是一家药铺的主管。有一天他祭祖归来,遇到下雨,同船有一位自称白三班的女子,借给他一把伞。后来许宣归还雨伞,那位白娘子便要嫁他为妻,又叫丫鬟小青赠给他十锭银子。
不料这银子却是官府的库银,许宣稀里糊涂被抓捕,又被发配到苏州。白娘子追到苏州,两人正式成亲。
白娘子旧习不改,又去偷别人东西,害得许宣再次被发配到镇江。这时法海和尚出现了,将许宣扣留在金山寺,白娘子见不到丈夫,无可奈何。
许仙从法海口中得知妻子身份,吓得赶紧求法海收自己为徒。他亲手用金钵罩住妻子,还通过化缘,将法海用来镇压白娘子的宝塔加固成七层。
冯梦龙对白蛇传说贡献巨大,后世有关白蛇的戏曲、小说及影视剧,基本上都是以它为蓝本。
首先,他改变了白蛇害人妖孽的形象,赋予她更多的人情味。白娘子不是专以色相迷惑许宣,而是真诚地爱他、护他,没有主动作恶的意图。
其次,丫鬟小青终于出现了。虽然她是一条青鱼精,还不是后人熟知的青蛇精,但身份已经确定,性格也有了轮廓。
此外,故事还加入了盗取官银、发配镇江、法海作便、镇压雷峰塔等重要情节,读起来更加惊心动魄。
其实,冯梦龙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要爱慕美色,以免给自己招惹麻烦。可是读者们并不这么看,他们反而喜欢上那个美丽多情的白娘子,同情她与许仙这段自由浪漫的爱情。
作者本意与读者理解之间的错位,正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5
过了一百多年,也就是清朝乾隆时期,白蛇传说又发生了一次蜕变。
在那之前,民间已经有很多戏曲家把白蛇故事搬上了舞台,还把第一主角从许宣改成了白娘子。
这时,有个叫方成培的昆曲作家,根据前人的成果进行再度改编,写出了一本三十四折的剧目,取名《雷峰塔传奇》,一上演就引起了轰动。
方成培颠覆了冯梦龙小说的主题思想,他热情地歌颂白娘子对真爱的追求,支持她反抗法海的斗争。
《雷峰塔传奇》中增加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如白娘子怀孕,水漫金山,许仕林中状元等),而且把三个主要人物白娘子、许宣、小青的形象都进行了修改完善。
先说白蛇,它已经去除了身上的妖性,变成一个正常而完美的女人。
在方成培笔下,白娘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化身为人,享受一番人间的幸福生活,即使放弃千年修行也在所不惜。她故意制造与许宣邂逅的机会,并且主动表白,得到了心上人的爱情。
白娘子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界既定的秩序,面对法海和尚的阻挠,她明知不是对手,依然选择正面抗争,即使最后被压雷峰塔,她也不曾后悔。
再看许宣,他不再是无情的负心汉,而是一个既忠厚老实、重情重义,又有些软弱、自私的小市民。这样一改,形象就更加真实亲切了。
还有小青,她的真身从青鱼改成了青蛇,性格也变得十分鲜明,表面上泼辣刚强、嫉恶如仇,内心则纯真善良,对白娘子忠心耿耿。从此以后,小青就成了白蛇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将流传千年的白蛇传说基本定型,一直沿用到今天。
6
此后两百多年间,白蛇故事又经历了不断改编,不断丰富。
比如1953年,著名作家田汉(国歌歌词就是他写的)写了一本京剧《白蛇传》。他在剧中给白娘子正式取名为“白素贞”,还把许宣进行了再次改造,使他成为一个忠于爱情、与妻子一同反抗法海的有情郎。故事结局也变了,小青率众烧毁雷峰塔,救出了白素贞。
但总体来说,这些年白蛇故事的种种改编,并没有发生质的飞跃。
直到1992年,台湾诞生了一部五十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让这个古老的传说再次焕发新的魅力。
《新白娘子传奇》综合了以往各个版本的优点,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中情节大家都很熟悉,此处不再复述,只说一说它的创新之处:
第一,在白素贞与法海之间矛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百姓与官府之间的矛盾。梁王爷这个人物在整部剧中地位举足轻重,很多重要情节都是由他引发或者推动的。
第二,在白、许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他们儿子许仕林的成长故事和爱情悲剧。许仕林和父亲一样,爱上了“异类”胡媚娘,引发一段美好而无奈的情缘。再加上许仙的姐姐、姐夫、许仕林的表妹李碧莲、朋友戚宝山、江湖大佬九爷一家人等众多新角色的加入,整个故事复杂而不凌乱,显示出很强的编剧功底。
第三,剧中大量运用黄梅调风格的唱段,让古老的戏曲演绎出清新明快的现代感,使得这部剧既好看又好听,有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
如果说这个版本还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大团圆结局显得有些牵强。
这些年关于白蛇的影视作品相当不少,各有各的改编方式,但都不如《新白娘子传奇》深得大众认可和喜爱。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李碧华创作、徐克执导的电影《青蛇》。它对传说进行了一次根本性颠覆,以青蛇的视角来看待白蛇、许仙、法海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则,探讨了人的本性问题。影片的画面极具写意之美,音乐也可圈可点。
7
在中国古代,写小说、写剧本,都是不入流的行当,多半是科举不顺的底层读书人,为了生计不得已而为之。他们把悲与欢、爱与憎寄托在亦真亦幻的故事中,一代又一代层层累积,最终形成一部又一部经典作品。
连《三国》《水浒》《西游》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何况白蛇这种民间传说。
白蛇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那些情节,是无数前辈反反复复修改、完善的成果。
无论他们改编的是小说、戏曲还是影视剧,无论他们的成就是高是低,影响是大是小,都是白蛇文化中的一部分。
假如没有世世代代前赴后继的改编,甚至颠覆性的改造,我们今天就看不到如《新白娘子传奇》《青蛇》这样成熟完善的作品。
所以,不妨对“改编经典”这种行为多一点包容。改得不好当然要批评,但不能因为是经典,就不许随便改动。
那样才会把经典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