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曲周,还保留着拜年最传统的古老仪式:磕头。
磕头,在旧时仅限于“天地君亲师”,君(皇帝)现代不兴了,老师(可磕可不磕),天、地正式祭祀时才用(如拜堂,还得是传统婚礼),只剩下“亲”要解释,所谓“亲”是“父族”的“直系亲属”;戚是“母族”的“直系亲属”。
曲周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小字辈们要学着自家大人的样子烧香磕头拜年。男女老少磕过来磕过去,村里村外热热闹闹。
五更天,村头响起了鞭炮声,孩子们从暖和的被窝里钻出来,新棉裤、新棉袄,还有新鞋新帽,先在自家,少的给老的拜年,小的给大的拜年,接着是本院同姓家族,按辈分一一拜年,然后是本村街坊乡亲互相拜年。说是拜年,其实就是跪在地上磕头。大姑娘小伙子跟在长辈身后,挨家挨户地串门拜年。
拜年磕头是曲周人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也是化解邻里纠纷、消除隔阂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每当大年初一,凡是有矛盾和隔阂的人家,都把这天对方是否来家拜年看得很重,对方来拜年了,意味着矛盾和隔阂化解,否则,矛盾愈益加深,成为不解的症结和仇怨。大凡对方来了,这方要热情接待,嘘寒问暖,表现出超常的热情,对方说:“给您拜年了”,这方赶忙接住,笑容满面,说声:“来了就好,啥拜年不拜年的”,于是赶忙递烟,让对方紧赶着进屋喝两盅薄酒,以示友好,双方的矛盾和隔阂顷刻消除,化为乌有,两家和好如初。
曲周县一带不仅把拜年看得很重,还看拜年有没有诚意。曲周人拜年叫磕头,就是双膝跪地拜年,不跪地,只是说拜年了,长辈会不高兴,说你没有诚意。等来人跪地拜年了,对方会说:“来了就是拜年,赶快起来,看地下脏,弄脏了衣服。”拜年的人边起边说:“哎,一年才一个,应该的。”所以过年拜年这体现了一种尊长爱幼的风度,磕头拜年是一个人立于族人立于村人之间的尊严的表现。
近几年,对于拜年磕头是否还需传承下去,颇有争议。有人说磕头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礼节,到了现代文明社会,已经落后了,应该摒弃了。
对此,我认为:磕头是中华民族感恩的最高礼节,拜年磕头是春节最隆重、最庄严的仪式。虽然为父母、长辈磕头只是感恩他们的一个活动形式,但重要的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磕头绝对不是落后的礼节,它是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最尊重、最能表达崇拜之情的礼仪。
民俗中节日里的“磕头之礼”与“腐朽礼仪”是不能划上等号的,数千年传承下来的民俗,由于时代文化的浸染,早已脱离了“腐朽”的本意,给父母长辈磕头拜年,是尊敬的表现,与“臣服”无关。虽然,在今日看来,磕头让人觉得有点过时,其实,这不妨看作是一种补过拾遗,正是凭借这样一个古朴而郑重的形式,宣示日益淡薄的感恩传统的回归和倡导。
对此,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呼吁: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遗产传承者是全民。要传承好节日传统,就要遵从文化规律,顺乎民情,合乎年俗内涵。
【您的分享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