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一字经典主题写作第12期“安”。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敲完论文的最后一个字已经十二点多了,万里驰骋的情绪在此刻戛然而止,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突然涌来,明天该干什么呢?好像这一切结束的太早,留了好几天的空档期,突然便觉得无所适从。浓稠的夜色中映衬着一片不合景的霓虹灯,注定又是长夜难眠,是进亦忧,退亦忧,何时而安宁耶?
想起前几日有朋友感叹道:“为什么感觉时间越过越快了?”是的,在当今这个社会,大部分人每天都是千篇一律的,即使有短暂的空闲日也不忘为下一个工作高潮而提前分担,毕竟我们无法逃离时代宏大的叙事中,唯有步履不停,方能屹立始终。有的人将自己困于前行路途的疲惫中,而身边万物萧疏,失去往日共荣的生机,心如困兽咆哮,自然会深感焦虑不安;有的人心藏大千世界,于匮乏中看到热烈,于万般喧闹中看到静水流深,自然能在价值虚无的当下重审安宁的哲学内涵。事业是事物所存在的一种状态,安宁是一种心境,物与心本不存在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所谓“气定则心定,心定则事成”。
安宁源于对平凡一食一餐的热爱。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皆知春种、夏耕、秋收,冬则需静默守候,留一季给自己、土地去思考感悟,方能为下一季的生长中积蓄力量,于是食物间便有了哲学的力量。一蔬一饭,一草一木,千年后汪曾祺在慢煮中与古人对话,不同时代的人间烟火都叙述着对茶米油盐最初的信仰。在当今快餐横流的时代,若是只留意街头拿着外卖订单攒动的人群,在流动的霓虹灯中浮浮沉沉,便是忽视了饭店中酒气肉香、家具味、人味所混合成的一种特殊的温暖的气息,纵然深棕色的原木桌椅挤满了食客,但却共同承载了加班人短暂的精神寄托。“人生苦短,再来一碗。”餐桌流动的食物带着不同特质的香味唤醒人们不同的感情,于是在这一方天地,人们通过食物来交换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情,彼此在波澜涌动中得到共鸣,便体悟到了一份安宁。
食物是在当今你时代获得安宁最简单与常见的一种方式,若有人抱怨在工作中无法做到以慢的心态对待一餐一食,则可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本质,那就是认知的清醒。人生有太多不可控之事,如何在风沙磨蚀中仍能保持本有的色彩,那便是借凭风沙筑起精神的堡垒。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推石上山,看似荒谬的惩罚却因“攀登的本身足以充实人心”而获得救赎。平凡生活中铸就的对人生的慷慨,有权利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感情的流动也只在自己的身体内,肥水不流外人田,恰似我们真心活过的日常,清晨的咖啡氤氲的热气,夜归时永远亮着的玄关灯,这才是最完整最实在的体验。
安宁的获取需要对生活做减法。中国人说:“本来无一物。”西方人说:“少即是多。” 面对减法生活,中国擅长选择断舍离中的留白美学,西方则更加体现效率至上。无论是审美选择还是时间把握,都体现的是对物欲的切断,对大道至简的追随。青瓷保持天青色的秘诀就在于删繁就简的智慧,当泥胎从窑火中褪去杂志,繁华剥落后,釉中只剩一汪江南烟雨,人生又何尝不是在温柔的消减中提取生命的本质,读《侘寂》便知“不存在的完美,无常残缺之美。”我突然发觉从前一直执着,为获取到而踩过多少坑的事情,如今于我而言已经低于尘埃,即使有能力了也无心再去争取,原来我已经将更多的时间花费于自己真正热爱且能长期坚持的事情。虽割舍曾经最珍视的功名其犹未悔,心中留一盏灯也比月亮澄明。
安宁的境界也是对生命的超越。前段时间经历了一场生死别离,突然间也便明白了向死而生的意义,从前以为死亡是对人世间一切生灵的最大的凉薄,如微尘惶惶浮沉于人世,如今才明白,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安歇脚,当岁月凄凉的风穿过静脉,那种穿破心肺的通透,也吹散了许多世俗的偏见,于是再面对死亡,便可觉一粒微尘也有摇曳姿态,众生皆平等。人的一生都在观物,这种从世俗地观物到悲悯地观物的转变,便是对安宁的最终 追寻。在学会接受生死别离后,我开始关注一些居住安宁病房网友的经历,也终于明白了人在一生努力追寻的安宁,是为了获得最后的安宁以及超越安宁,人之所以对安宁有如此高的渴求,其实也是为对生命最终意义的追寻。如何寻得超越生命的安宁,首先是寻找本我,在观察世俗的事物时便可体会到“心不随物转”,而更高的境界是“心不随境转”,放下对自身感知的束缚,对万物也变多了些悲悯,方能在纷繁世界多寻觅些安宁与看淡生死的自在。亦如苏子揽清风明月的通透,庄子笔下大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自由。
新的一天的夜又悄然深了,都市里仍存躁动的声音,一种是打算休息的人们却被未来工作支配而恐惧,一种是失意的人们举起“举世皆浊”的酒杯与生活暗暗交手,可无论活在哪种境地,踏进星河交织的孤梦中,明天也依然以仰望的姿态面对新的日出。日出旅店,前行的辗转也如同旅游,平静地享受每一个过程是一份安宁,我们与理想共振的每个瞬间则是旅行高潮,日落归舟,高潮后的平静更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安宁,万家灯火尚明。时光轻抚过手指的茧痕,过往被岁月激起的焦虑的褶皱也终将被磨平。我们是行舟者,在灯火攒动的人海中划过阵阵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