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可以在世间孤独的游走,关爱和被关爱是活着的理由和快乐的源泉。
这句话,来自前些年我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有声小说《时尚女魔头》里说过的一句话。小说很有名,但有声小说似乎鲜有人问津。我个人则将这句话奉为人生格言,因为我认为它恰恰道出了人生真谛。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恰恰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也许不大理会普通关系的好坏,但亲密关系质量的优劣则会对我们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在上一篇文章中说:“你会更在意亲近人对自己的评价,你更希望得到亲近人的肯定,你更希望自己亲近人得到优秀思想的影响。”因为从心理学的评价体系里,跟你亲密关系的人被纳入了“我”这个概念的范畴。我们都希望属于自己的,都是好的。
亲密关系如此重要,鲜有人重视,人们更关注“经济学”、“政治学”甚至“宇宙学”,但亲密关系嘛……呵呵。每人都觉得自己就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家。但真实情况是,很多心理学家无法良好的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问题。因为,一遇到问题,就会本能反应。就仿佛一名外科医生无法给自己做手术一样——他可以看的懂自己的那张X光片,但你让他自己给自己打麻药,然后给自己割一刀,取出病灶,最后再缝合?我只能说“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当然,这个例子并不确切,因为有些症结,还是可以自行处理的。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那个重要对象常常一筹莫展。原因一,是“灯下黑”。以我自己为例,我很难在TA面前建立权威感。换句话说,我说的话TA都不信。TA认为我太学究,太书卷气,太理论化,一点也不晓得社会上的复杂。就想我之前提到的:“亲密关系的人对你太了解了——“你自己还一屁股烂账呢!凭什么教训我呢?””原因二,则是我自己的原因“懒”。我常想丢给他一本《亲密关系》,让他自己学习。但是,很少有人会对一本书感兴趣的。书看不进去,话听不进去,蛮难的。所以,自己给自己动手术时,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定力,切除病灶时你要小心地躲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否则就会大出血或是瘫痪!
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我会给你们一些小建议。学过这些小技巧后,我们或许还时常出现本能反应——动不动就“怼”自己的亲密对象。但至少将来在我们冷静下来后,摸着自己的良心的时候,能感到一点点痛,提醒自己下一次可以注意一点。
1.精确表述
场景一:
“你总是把衣服乱放!你总是把家弄的这么乱!”
“你总是批评我做的每一件事!”
“你怎么这么不为我着想?从来不让我把话说完!”
大家注意到了吗?很多时候矛盾的起点是,咱们常常小题大做,把小问题看成严重、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并且是在批评伴侣的人格或品德。问题真的那么严重吗?他真的总把衣服乱放吗?伴侣不曾表扬过你吗?他真的从来不为你着想吗?若他真的就是那样的人,你骂死他他也改变不了啊,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所以,处理方式应当是:描述对方的具体行为,然后用第一人称描述自己的感受。
“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我感到Z。”
处理:
“你把衣服乱放,家里很乱,我看到后很心烦啊。”
“你刚刚打断我讲话的时候,我感到很生气。”
如此表述说明,他只是偶尔做错事,他还是有改进空间的。
2.积极倾听
场景二: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咱们家住了。
丈夫:(发怒)我妈怎么了?你总是拿她说事,你真是个忘恩负义的贱人!
这个丈夫真的有听完别人讲话吗?是否直接把问题推广的太远了?
处理: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咱们家住了。
丈夫:(发怒)你是说你不喜欢她来咱们家?
妻子:(吃惊)不,我一直欢迎婆婆来我们家。只是我的课程论文就要交了,下周我妹多少时间待在家里。
丈夫:(松了口气)哦!
重复对方的话,核实信息。我知道你们都觉得对方就是你的“灵魂伴侣”,他不用说,你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这种所谓的“心灵感应”有时候真的是一种错觉,甚至是幻觉。积极主动的听完对方要说什么,耐心理解他的话的意思,不要把你自己当成全能的上帝。
我的这篇文章写完了,很多内容选自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第5版)。这本书可是在豆瓣中评分9.1分!我知道,你们绝大多数人是懒得去看书的,尽管这本书如此的好。即便你认真看了,认真做笔记了,已经融汇贯通了,我告诉你“然并卵”。因为我就是现成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