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县寿保初级中学,94届的毕业生在不惑之年的春节,回故乡之余,重走母校。感怀物是人非,旧房全不在,夕阳也不红。
图片中的学校正大门,唯一能与记忆重叠的地方,就是都存在着一个斜坡。
从小学一步一步升到初中,让一个懵懂孩子经过三年学习,裂变成初具理想的追梦少年。这也许就是斜坡存在最大的哲学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带着太太,小心翼翼溜进去,想着如果遇到守门就解释一下是想回母校看两眼。实在不行就在门口看几眼,拍几张照就走,可进入时门口没人,就快速进去浏览了一遍。
看墙上的学校简介,此刻才知道母校已存在55年了。94届的我们,仅仅是前赴后继、星火燎原中的一束微光,一根火柴,一小节传承。
满墙教书先生,竟不认识二人。
记忆中的数学周老师、蔡老师,英语刘老师,不确定是物理还是化学的纪老师,语文严老师、税老师大多已外调或退休。
政治、地理老师叫什么名字,对不住,真忘记了。照片墙上的罗老师仿佛教过我们什么也不记得了。
国旗位置的曾经,是栋三楼一底教学大楼。初一初二,三班在面对楼最左边,班主任严天阳老师。
记得某个有雪的一天,我和刘同学(斯人已逝,缅怀)一起捉弄税同学(还记得)被严老师用竹竿打上顶楼罚站。然后我和刘同学就在上面偷偷往下面扔雪球,下面骂声一片,我们在瑟瑟发抖中笑疯了。
初三快班在一楼左楼梯右边,初三班主任税凤霞老师,她先生也是本校老师。税老师挺着个大肚子还为我们快班中考操心,那时的各科老师是真好,个个恨铁不成钢,倾心教育,现在想起依然满怀敬意。
时至今日,校园已日趋接近现代化校园标准配置。左边大楼的曾经是男女生宿舍楼,一间宿舍住了好几十个同学真是床挨床,脚对脚。竖着右边楼房的曾经是一排单层小房,做老师办公室兼教师宿舍,环境简朴而师德浓郁。
学生食堂处以前是教学楼,也是我所在三班处。那时的食堂在对面五百米外的小破房处,那时食堂可提供帮忙加热自带饭菜,也卖饭菜。
饭为一盆一盆的,凑齐8-10个人抬一盆放地上。同学们用叉子按“米”字型划开,一人一个三角形,每角是1毛还是2毛忘记了。但菜是5毛一份还记得,里面应该有两三片肥肉。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搭着刘同学吃学校的饭,把他饭钱吃完了,我就从家里带饭菜到学校两人一起吃。我们一起睡过一晚教室,拉拢课桌当床,点蜡烛来取暖。是不是很荒唐?哈哈
1991年-1994年的寿保中学,我记得唯一的体育运动就是第七套广播体操。那时好像没有所谓的足球场,篮球桩(初三好像有,但我基本没摸到过球)。也没什么其他体育设施。
那时一门心思学习,各种作业各种做题,各种背书各种考试。
初三早上六点起床去学校上早自习,早自习下课就回去吃饭,然后再去上课。晚自习下课都十点了,还得打着不怎么亮的电筒走回家。路过街上时经常会遇到咬人野狗,必须拿一根棍子才能安全过关。有时晚上也会踩到蛇,瞬间能让自己跃起一两米高,现在回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且每晚都要路过坟山(回家必经之路),吓哭过但也得硬着头皮走过去,后面就麻木了。
初中毕业时身体像豆芽一样,我记得很清楚,毕业体检时身高170,体重103。那时吃肉和鸡蛋(鸡蛋多数时候要拿去卖了换盐)的时候都不多,牛奶连听都没听过,还别说喝。
初中三年的点点滴滴,多数还有记忆。曾经同学的青葱面容,曾经罚站的地方,曾今的曾今,都藏在记忆深处,在某个不经意间找出来晒晒。
毕业30年,同学们有的已主政一镇一乡,有的已是局长家长,有的已为丈人岳父。但在回忆中,他们依然只是那个埋头苦读,嘻哈打闹的学生模样。
故地重游,感慨万千,特写下流水回忆,以让有缘的同学一起重看属于寿保中学独有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