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凯瑟琳
第八章:持续变革的艺术:在不断改变的组织中连接复杂性和时间定速演化理论
- 引言应该包括哪些要素?
研究背景(问题引入)、研究方法、文章主要贡献(如理论层面的创新和不足)、主要研究发现 - 研究设计环节
1) 研究兴趣:明确主要的研究方向
2)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的标准
3) 问卷设计:如何提问
4) 资料收集: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资料 - 数据分析部分
1) 对单独的案例按照“案例、访谈编号、访谈类型、问题编号”进行整理,形成案例库
2) 对单独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3) 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形成概念框架,识别普遍困境(普遍性),提炼每个案例独特的方面(特殊性),反复比较的过程中,抽象程度随之提高 - 本文使用零花数据分析,基于Likert量表,故而在每个关键环节,都需要介绍Likert量表是如何设计的
- 案例的展开:
1) 逐项复制要突出“逐项”的含义,即选择同样的维度展开,如本文【P196】依据的维度是“实验性产品、战略联盟、未来主义者、会议”
2) 案例的铺展:复制(逐项)——分析(影响),中间穿插访问者回答
【P209】“用一个运动类的比喻,Cruising的管理者致力于完美他们的动作,然后指定比赛计划,然而Saturn的管理者在有动作之前就试图形成比赛计划”。同样的逻辑也适合形容案例研究,好的案例研究应该扎根于实践,而不是有了拍脑袋的想法,而后去实践寻求证据的支持,所谓“实践经济”不仅要求源于实践,更要求像齿轮一样与实践紧紧咬合
第九章:架构创新与模块化公司结构
第七章聚焦于事业部业务范围的“丧失”,第八章聚焦于业务部门的“持续变革”本章聚焦于事业部业务范围的“获得”
- 引言:对于对文献综述要求不高的文章,这样的逻辑几乎是足够的
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是怎样给的——存在哪些不足——本文聚焦于——本文的研究背景(顺序可以调整)——研究结果 - 方法设计部分:相较于之前几篇文章,本文的研究方法介绍的不是特别详细,再加上后边的内容和表述拼凑的感觉很强烈,有点怀疑这篇文章应该是某次调研意外的收获,而非为了本文的话题特意进行的研究
1) 事业部的选取原则
2) 访谈对象的分层:事业部副总、事业部总经理、职能经理、基层项目经理。不同层级的负责人不同视角(数据的多角印证原理) - 本文研究内容部分: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是“新的业务范围机会”、模块二是“业务范围竞争”,模块三是“业务范围托管”
1) 因为差别复制比较少,所以文章的说服力不如前面的几篇文章
2) 几乎在每个模块,所依据的维度都不同,第七、八章也是如此,但是因为少了图表的总括和对比,清晰度、明确度以及说服力都弱于前两篇文章 - 结论部分:
1) 研究结果:抽象化,与理论对接
2) 总结逻辑:与其他研究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本文创新性、对理论的贡献 - 思考:每次调研结束,都有一箩筐的资料,应该如何对这些资料编码、提炼、整合、分析和发展呢??这一个个零散的内容要如何实现拼凑呢?
第十章:出售方眼中的故事:新创企业的“求偶式”并购与“联合型”治理
- 摘要
本文视角——本文调研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理论创新点——本文普适性 - 引言和文献综述的结合
研究背景——SPL——SPL的共同假设——CPL——本文目标、问题和发现 -
本文框架结构
- 本文案例分析部分
结果呈现——逐项复制——差别复制——可能的机制or现有文献的解释——本文数据不支持——本文认为的机制和逻辑是怎样的→统一于一个落脚地“求偶” - 讨论部分
1) 理论贡献1:
2)理论贡献2:
第十一章:市场构建与边界塑造:初生市场中的创业权力
- 亮点1,本章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应该是描述的比较详细和到位的
- 亮点2:
1) 横向分析:主要体现在命题1~3.横向分析主要是分析这些企业在宣战市场、划分市场、控制市场时采取的维度都有哪些
2) 纵向比较:主要体现在命题4~6.纵向比较是将在宣战市场、划分市场、控制市场领域表现好的企业与表现差的企业进行比较,得出关于“软权力、硬权力”等的结论
第十二章:联盟组合的起源:企业家、网络战略与公司绩效
- 文献综述
1) SPL: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
2) CPL:不足
3) SPL的贡献:理论视角一、理论视角二、理论视角三(为后文做准备)
4) 总体评述 - 研究方法
1) 归纳性多案例研究方法:优点
2) 选取的研究背景:本文表现为选择的行业,适用性在于……
3) 选取的研究对象:本文表现为游戏公司,适用性在于…… - 数据来源:数据呈现方式最好把调研过程和调研方式结合起来
1) 本文使用的调研方法有:①档案资料、出版物资料、网络资源等②专家访谈③出席行业会议④半结构访谈⑤非正式的电子邮件、电话和观察。但是主要是半结构访谈,其他的不重要提及即可
2) 第一轮访谈:采用的方法(如法庭询问、事件追踪、非指导性提问)、访谈原则(如24小时原则、访谈和记录人员分开等)、访谈人员(分层)、问题设置、问题之间的关系、访谈数量统计(耗时、访谈录音时长、文字资料整理)、访谈者一览表(删减)
3) 第二轮访谈:采用的方法(如法庭询问、事件追踪、非指导性提问)、访谈原则(如24小时原则、访谈和记录人员分开等)、访谈人员(分层)、问题设置、问题之间的关系、访谈数量统计(耗时、访谈录音时长、文字资料整理)、访谈者一览表(删减)
4) 访谈偏差的修正手段:①多轮访谈数据,回顾性数据可以有效收集更多的观测数据,实时性数据可以减少回顾性数据的偏差②访谈技术,如法庭询问、事件追踪、非指导性提问等,对于时间追溯,将受访者引导者事件发生时,然后引导他们随着时间顺序再现事件,这样的架构通常可以产生准确的信息;对于法庭询问,我们强调事实(如日期、参与者和会议)和开放式叙事(如拟采取战略),并且避免产生不准确的答案;对于非引导式提问,可以督促受访者进行具体的阐释③多个级别的访问者④承诺匿名,鼓励受访者坦诚⑤使用广泛的档案和观察数据对访谈数据进行补充 - 数据分析
1) 三角印证:对收集到的数据必须经过不同数据收集方法和不同受访者的印证
2) 单案例构建和分析
3) 跨案例的比较分析
4) 概念构建
5) 讨论比较
想法:这样额研究方式真的很适合探索性(因果、模式)研究和归纳性(因果、模式)与研究
第十三章:重新连接:多业务组织中的跨业务单元写作
- 连着几篇都好像,理论贡献也惊人的相似。贡献一,解决How问题,通过多案例的归纳分析,探究XXX是如何实现的,强调探索性;贡献二,解决What问题,在贡献一的基础上搭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强调预见性(吐槽:二就是把一在“理论框架这个层面又说了一遍”);贡献三,理论层面的贡献
- 命题:基于探索性得出的结论
假设:基于理论得到的假说,需要重新检验 -
案例分析部分:单个命题的呈现
-
文章贡献二:搭建完整的理论框架
第十四章:理性其实:决策者从流程中学习“简练规则”
- 数据【P474】图表的备注有问题
- 分类:选择性、程序性、优先性、时间性的公司知识
后记1:有种好书叫相见恨晚,这么经典的著作需要反复阅读,仔细推敲,相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后记2:看的有点多,想的有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