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age isn't having the strength to go on - it is going on when you don't have strength.
― Napoleon Bonaparte
BELL 战争
来自拉丁词,意为"war" 。在罗马神话中,贝罗娜(Bellona) 是鲜为人知的女战神,她的丈夫是玛尔斯(Mars),在希腊文化中是战神阿瑞斯(Ares)。
antebellum (美国内战)战前的
[发音] /ˈæmɪkəbl/
[释义] Existing before a war, especially before the American CIvil War(1861-65).
[例句] When World War Ⅰ was over, the French nobility found it impossible to return to their extravagant antebellum way of life. 一战结束时,法国贵族们发现已经无法回到战前那种奢侈的生活了。
即使是打赢了战争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不如从前的,失败方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单词 antebellum 往往会唤起过去安逸、体面和繁荣的画面,这些在战后都消失了。在美国南部,南北战争前的生活方式(the antebellum way of life)依赖于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在内战后崩溃。
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上层阶级的高贵生活,甚至是战胜国法国和英国,一战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极大地改变了社会。
[延伸]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的一部小说,于1936年首次出版。故事发生正值美国内战和重建时期(Reconstruction Era)的小说,表现了战后富裕的南方人的怀旧和痛苦,而不是那些从奴隶制中解脱出来的人的宽慰和期待。
bellicose 好战的
[发音] /ˈbelɪkəʊs/
[释义] Warlike, aggressive, quarrelsome.
[例句] The more bellicose party always got elected whenever there was tension along the border and the public believed that military action would lead to security. 当边境关系紧张时,更为好战的党派往往会当选,因为此时大众认为军事行动能带来安全。
因为单词 bellicose(好战的)描述的是一种希望发生真实战争的态度,所以这个词通常用来指国家及其领导人。
在20世纪,它通常被用来形容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意大利的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将军(General Tojo)。这些领导人相信他们的国家可以通过发动战争获得一切。一个奉行好战外交政策(bellicose foreign poicy)的国家,其国际关系往往是激烈而艰难的,而好战(bellicosity)通常会让其它国家感到非常不安。
belligerence 好战性
[发音] /bəˈlɪdʒərəns/
[释义] Aggressiveness, combativeness.
[例句] The belligerence in Turner's voice told them that the warning was a serious threat. Turner 好战的声音告诉了他们这次警告是一个严肃的威胁。
跟bellicose 和bellicosity 不一样,单词belligerence(斗争性)可适用于从个人到全球的各个层面。Marlon Brando 在《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中饰演暴力的Stanley Kowalski,他的好斗形象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让这个国家为之震惊。Belligerent甚至是一个名词;例如,近年来(1998-2003)在刚果发生的可怕战争中,有七个国家参战(as belligerents)。
[延伸] 苏联和美国领导人在冷战期间发表的好战言论(belligerent speech)也让世界紧张不安。受当时世界环境影响,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电影《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中多名角色都是核战争狂热分子。
rebellion 反抗
[发音] /rɪˈbeljən/
[释义] Open defiance and opposition, sometimes armed, to a person or thing in authority.
[例句] A student rebellion that afternoon in Room 13 resulted in the new substitute teacher racing out of the building in tears. 那天下午,13号教室的学生的叛逆行为,导致了新的代课老师哭着冲出了教学楼。
不少青少年以各种方式 rebel(反抗)他们的父母,但单词 rebellion(叛乱)常涉及一群人。武装叛乱(armed rebellion)通常会被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镇压下去,或者至少不会扩大到一个小区域以外。美国独立战争(The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最初被英国人看作是一场被很快平息的小型叛乱,但却引发了一场全面的革命(full-fledged revolution),最终推翻了政府。叛乱,武装的或是其他的,经常提醒当权者他们非常不高兴被控制。
[延伸] 《自由引导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French: 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取材于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是纪念1830年7月27日巴黎市民为推翻波旁王朝(Bourbon Dynasty)的一次起义。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

PAC 和平
来自拉丁词 "agree"和"peace"。
The Pacific Ocean 的意思是平静的海洋,当年麦哲伦( Ferdinand Magellan) 航海经过好望角(Cape Horn)时,看到平静的海洋,因此取名为“太平洋”。(显然,他还没有见过太平洋台风)。
pacify 安抚
[发音] /ˈpæsɪfaɪ/
[释义] ① To soothe anger or agitation. ② To subdue by armed action.
[例句] It took the police hours to pacify the angry demonstrators. 警察花了数小时安抚愤怒的示威者。
被强烈的情感激发的人,往往可以通过讲好话、讲道理来安抚他。给不开心的婴儿一个橡皮奶嘴(rubber pacifier)来吮吸,让他们停止哭泣。在越战期间,原本打算用武力驱逐敌人的地区,美国采用绥靖政策(pacification),表示可能会通过修建学校和提供社会服务把当地人拉到美方。但是,一支军队往往可以通过纯粹武力带来“和平”,而不需要安抚任何人的情绪。
[延伸] 赢得人心(Winning Hearts and Minds)是指越南战争期间,越南和美国政府为赢得越南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来击败越共叛乱而采取的战略和计划。绥靖是赢得人心的更正式的说法,话句话说,其实就是镇压叛乱。其同名的纪录片,获197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pacifist 和平主义
[发音] /ˈpæsɪfɪst/
[释义] A person opposed to war or violence, especially someone who refuses to bear arms or to fight, on moral or religious grounds.
[例句] Her grandfather had fought in the Marines in World War Ⅱ, but in his later years he had become almost a pacifist, opposing every war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她爷爷在二战期间服役于海军陆战队,但是晚年变成了一个和平主义者,以各种各样的原因反对战争。
贵格会(Quakers)和耶和华见证人(Jehovah's Witnesses)是和平主义宗教团体,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和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可能是美国最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像这些团体和个人一样,和平主义者并不总是得到同情和理解。
由于在战争期间坚持和平主义(pacifism)经常会使人们备受迫害,甚至被关进大牢,因此以任何理由拒绝参加战斗,就要求人们对自身的道德或宗教信仰有坚定的信念。
pact 条约
[发音] /pækt/
[释义] An agreement between two or more people or groups; a treaty or formal agreement between nations to deal with a problem or to resolve a dispute.
[例句] The girls made a pact never to reveal what had happened on that terrifying night in the abandoned house. 女孩们约定永不说出在那个可怕夜晚,在那废弃屋内发生的事情。
单词 pact(条约)具有"peace"根的含义,因为条约通常会结束一段的不友好关系。这个词通常用于国际关系领域,外交官可能会提到“武器协定”(arms pact)、“贸易协定”(trade pact)或“捕鱼权协定”(fishing-rights pact),也可以用于两个人之间的庄严约定和承诺;毕竟,无论什么时候两方面在协议上握手言和,他们都不会彼此开战。
[延伸] Pact和Treaty有什么区别呢?——两者都是同义词,但Pact是双方/国家之间达成一致或正式协议的东西,可以是书面文件,也可以不是。Treaty是一种正式的、明确的书面协议,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法律约束力。
pace 请…见谅
[发音] /ˈpɑːkeɪ/ /ˈpeɪsi/
[释义] Contrary to the opinion of.
[例句] She had only three husbands, pace some Hollywood historians who claim she had as many as six. 与某些好莱坞历史学家的观点不同的是,她并没有六任丈夫,而是只有三任。
这个pace单词,我们更熟悉它另一个含义“speed”,但发音不同。它更多为知识分子所用,通常用斜体印刷,这样读者就不会把它混淆。作家们用pace来纠正许多人相信的观点,例如,“请一些评论员见谅,这个项目的成本不会很高。”那么pace跟和平有什么关系呢? 它含有这样一层意思“予你和平”(“你”指的是我所纠正的那些人)—我不想挑起争端,我只是想陈述一个事实而已。”
本章节文字是基于有名的单词本—韦小绿,即Mary Wood Cornog女士著的《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进行翻译和评论的作品,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