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中说到“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而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党建引领下的文化品牌与经济发展正成为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传承文明根脉,守护文化瑰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古老的典籍到精美的文物,从传统的技艺到深邃的思想,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着大量的典籍资料,这些版本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欣欣向荣的表征和见证。每一部典籍,都像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先辈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应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加强对典籍、版本的搜集整理工作,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这些瑰宝,让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得以继续传承。只有守护好文化根脉,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领悟 “两个结合”,把握成功法宝。“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来源不同,但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结合” 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我们要深刻领悟 “两个结合” 的重大意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这一成功法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担当时代使命,创造崭新文化。“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新时代,我们肩负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自身。坚持守正创新,既坚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核,又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勇于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