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要去参加婚礼,为此得添加衣物,这是逛街拿得手的借口之一。我们去了凤城购物(本市最大的商场)。之前我对于逛街非常排斥,近期觉得自己有些脱离生活了,趁此机会与闺蜜沟通沟通,顺便看看“外面的世界”。
到了那儿才知道,凤城购物原来是百货大楼系统的凤凰购物中心,简称凤城购物。里面的商品都属于品牌类的东西,价格当然也是蛮好的。
商场有三层,闺蜜带我进入其中一家女装品牌店,里面有些商品正在打折出售,折扣为2到3折。我对折扣商品的理解就是衣服过季节,或者是前几年的款或者是型号不全了,所以在打折销售。闺蜜总笑称我“不是女银”,她说因为“逛街是女人的天性,连“天性”都丧失了还怎么归类啊。这次我下定决心找回“天性”。
这家店里的普通衣服标价都在千元以上,我有些好奇,现在贫富差距不小,普通打完折扣的衣服还是5、6六百块钱。可是在我生活的城市里面,如果月薪三四千块钱就已经算中等收入的。谁的家庭除去生活必须的花费,会到这里来买衣服呢?
这样收入的家庭很多,所以我感觉在本城里建这类购物中心,它的标价真是高得离谱,不是我们这个阶层能承受的。当与闺蜜谈论起我的观点时,她夸张得在胸前点了个十字,瞥着我“祷告”道,万能的上帝啊,还其女儿心吧。咳,她又“嫌弃”我太理性了。
但是得承认,有些品牌衣服的质量确实很好,款式也属于耐穿型。设计到位,用料考究,穿着舒服,穿着时效长,选衣服来说是不错的选择。除了对它的价格不怎么接受外,其他还好。
看完女装,我们空手而出,转到楼下的数码商场,因为我想买部手机。以前的手机用了快五年了,电池有些残疾,需要更换了。在闺蜜的引导下,连选择再付款没超过10分钟。闺蜜对我的购物速度非常钦佩,她试图将“逛街就是享受”这个概念植入我的脑海,可偏偏被我把“选中就速战速决”的购物战略刻到她心里去了。
估计在以后的日子里,闺蜜逛街的次数会大大减少的。因为我说,这次逛街除了享受与她交谈外,其他就是在消耗时间。说是锻炼吧,哪如去健身房,专业又宽敞;说是买衣吧,喜欢的买不起,买得起的不喜欢,除了徒增一丝无奈之外,没何收获。看着她频频点头,我内心不禁窃喜,自己不但没回归“天性”,反将闺蜜也拉回到“不是女银”的行列里了。
这时我们俩的角色在悄悄得发生着改变,闺蜜在顺着我的思维进行思考了。逛到鞋区时,闺蜜问我有买的没?我说有,目的很明确,想给先生买双鞋。但是看着正应季节的鞋子价格都在两三千左右,我很奇怪,难道我们的消费水平真的达到这种程度了吗?难道我们的收入与其匹配么?还是我们来错了地方?
自打有网购以来,因其方便快捷,足不出户就可买得几乎是任何商品,我就没去过大型购物商场。对商场里面商品的价格定位十分不理解。这次出来“探险”,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般,哪里都新奇,哪里都不熟悉。
也许自己的思想和收入与这个社会脱了节,没有达到与时俱进的“境界”,为此有些迷茫。
想起身旁的同事们谈论名牌商品,大多品牌着身。自认为那些与我无关,几乎从不参与。网购衣服时锁定几个适合自己的品牌,省时又省力。如今在商场里游荡,发现消费水平应和收入水平相匹配,没有那么高的收入,总拔高自己的消费水平,买贵的东西来提高自身的档次,用外在的包装来掩盖内在修养,这样做值得么?(我们收入差距并不大,单位也不存在“灰色收入”)我边逛边思索。
所以我拒绝买那些贵的衣服,因为在我没有达到那种消费水平的情况下,只单纯给外人看,自感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嫌疑。所以,我对衣物的消费观是,每个季节一两件好衣服就行了,不用在意那么多,少而精的状况下省了许多做选择的时间。
不知不觉间走到了一个鞋位前,看不懂是什么牌子,销售人员是位中年女性。她热情得询问我想看哪种类型的,我如实相告,并直白得问她有没有物美价廉的品牌。她热心得告诉我这层有家英国自主品牌的鞋子,因销量问题即将撤摊,那里是1000元两双,昨天开始的,现在过去看看,款式和型号应该还很全呢。我道谢之后按着她的所指寻了过去,果不其然,物超所值。利索得选了两双,付账离开。
整个过程,闺蜜说她罔若在梦境中。她请教我如何快速购物成功,我总结道,首先总结自己需要什么商品,然后想自己适合什么类型、款式等,最后在价位上做决断。
闺蜜说怎么换位了呢?还记得以前貌似你有“选择恐惧症”着(至少三年前),买东西都是我催促你的,如今这症状咋跑到我身上来了呢?
想想自己从去年开始猛烈“进修”的,通过这次“实战演习”得知,只要你肯学习,认知世界,进步会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欢迎同田真十一起,用文字与世界相连~~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