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妖之陶葵山居之工匠精神》
文&颜克
一棵杉木,长三十年,砍下来,拉到我的门口。去书皮,量尺寸,挖孔,要用奔头,手锯,锤子,凿子,各种我从没见过的木工工具,才能让它成为栋梁之才。这几棵杉木,不知道生长在哪里,看过多少风花雪月和春秋,如今,开始陪伴我今后的日子。
地上画图纸,锯木头,一点一点接近心中的样子。第一天上午就做了侧面的柱子和横梁,到晚上基本把所有的主体完工,就剩榫卯结构插接在一起了。快六点的时候,小师傅提醒老师傅要下班儿了。老师傅说这一干活儿时间就是过得快呀,这一天就这样过完了,老师傅还没有停手,把横梁打磨好才停。看得出他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一天的活,都提着劲呢。
第二天一早我还没有来,师傅已经到了,跟我说他们开工了,我说行你们先干吧,晚点我就过去,我到了之后又借了电锤,水泥,沙,挖好洞,把门柱栽进去,和好水泥和沙,把埋入地下的树根刷防腐木漆,主体结构立上,顿时觉得成就感满满的。
之前在园林找的杉木杆儿还少一棵,我又去前院儿拉来一根杉木杆儿,看着一根木头不重,从园林拉到我门口真的拿不动了,还好碰见邻居帮我抬过来。主题全部完工,师傅来的时候从他们村里找来了松木板儿,开着拖拉机拉过来的,正好够用。第一天中午我下厨,四菜一汤,米饭炒菜,虽然手艺不好,心意满满,吃好才能干活吧!第二天中午家里有事,我提前给他们买好饭,北京炸酱面还有两个菜。期间好烟,好茶,水果,即使干活累,但希望他们是开心的。
怕榫卯结构还不够结实,师傅又用抓丁固定,本来带了十几个,不够用,我去街上买,跑了好几个土产店铺,都没有,老板说现在都没人用这个了。最后一个给我说邮政三分局路口打铁铺可能有。我转了一圈也没看到打铁铺,问一个环卫阿姨,她说早没了,现在那个地方是卖电动车的。我正失望的时候,旁边骑电动车的大爷问我要多少,我说十来个。他说:走吧,跟我回家拿,我还放了一些,以前买的,没舍得卖废铁!我家就在北边找子营。”我好声感谢,这么巧,如果不是这样,我今天估计买不到了。大爷带我们到家门口,从一个破布袋里倒出来一小堆,有二三十个抓丁,都生锈了,看出来放了很长时间,或者是从旧瓦房上拆下来的。大爷问我给多少钱,我说要多少给多少,他说买的时候一元一个,现在估计得两元,让我还给他一元一个。我没带现金,说给他扫码,他说老头子哪有那个!好吧,我只知道卖红薯的老人支付宝微信都会用。问同伴接了22元买了22个,谢过老人我们就回去了,不耽误工程进度。
我下午来就看到房顶用松木板已经盖好。只可惜师傅锯的木板和横梁基本齐平,而我想要的感觉是要稍微超出一点儿,像房檐一样。不过既然做好了,也没有办法重新来过,再找其他办法补救吧,可以在超出的地方做一个招牌也还好。看来很多事情还要亲自参与,我也没有画出详细的图纸,事实和想法还是有偏差的。木板盖好了,要想做防水,想了几种办法,用石棉瓦不好看,找防雨布也不太合适,我突然想起几年前鞋厂不干倒闭的时候,有一些皮子卷了好几卷,拿出来一看正好适用,剪剪裁裁搭上去,这样估计20年也不会漏雨的。老师傅说这么好的皮子可惜了,我说东西放坏才可惜,用了就不可惜。看来我这拾破烂的,很多东西还是排上用场了。皮布盖好之后,我就把去年从山上和汉伟,东生哥一起砍的黄背草拉出来,准备在门楼上铺上黄背草。
我想这个小茅草房愉悦的不仅仅是我自己,路过的老人,年轻人都在感叹,哇,这些黄背草从哪儿来的,这个草房好怀旧呀,驻足观看的老人看到两个小姑娘拿手机在拍门楼,开玩笑的说,以后谁要在这拍照最少一次得收十块钱,另一个邻居大爷说这如果下面放个小桌子再放个躺椅,没事儿下盘棋喝杯茶,这日子惬意的很。还有院子里的几个嫂子也在怀旧,她的老家以前是河坡,长的全部是黄背草,夏天在小树林里,别提有多凉快了,现在都开发成梯田了,草都没有了!邻居们因为这些黄背草,好像都回忆起自己愉快的过往!
前些天的辛苦此刻觉得没有白费。有时候我们活着不仅仅为了吃饱穿暖,更多的是精神的追求和享受,不仅为自己还有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路人。也许喜欢这样草房的不仅仅是我,每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都会有一种田园梦。
黄背草搭好之后里外用竹子固定,这样无论风吹雨淋应该都不会有影响了,以前还想着和点儿泥巴糊上去,现在看来就这样已经足够结实。屋脊把面前从杨哥家砍的大竹子破开,打掉竹子中间的横隔,尺寸扣上面正好合适。干活的时候我能帮个小忙就帮,不能帮忙的时候我就师傅们的工具把我从山里挖的黄栌柴树根修整一下,还有个小树做的衣架,底座加个树根正好,我也试试师傅的工具,看着刨、钻、锛、斧、凿、锯、墨斗等传统木工工具,真的特别有意思,我已经也是各种木刻工具,篆刻工具,木雕工具买一堆。锯树根,刨书皮,打磨,还有一个小山楂树的笔架修整,我这一天也没闲着。送走师傅们开车回家,才觉得真累,但特别充实,这几天下来,又学不少,真是实践出真知,我们的孩子们,真应该多多实践,多学一点手艺。
师傅人好活好手艺好,我这还没干完,我的朋友们看到这个草房,已经有两个类似的活预约上等着我的完工了去给他们干。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可惜现代社会的发展,机器代替手工,怕是以后百年,各种手工匠人会越来越少。老师傅后继无人,他自己也改行去建筑工地糊壳子了。因为疫情不能去外地才有空拾起老手艺,我带着女儿让她多看看,体验认识一下木工,孩子像玩玩具一样,倒是开心。
木工生产时,每一工序、每一部件,都使用专有工具,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墨子·法仪篇》说:"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度),。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圜以规,直以绳,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已,故百工从事,皆有法度。"《荀子·儒效篇》也说:"设规矩,陈绳墨,便用,君子不如工人。”老师傅用的绳墨在木头上打直线,还有悬锥画竖线,看的我都惊呆了,我们先人的智慧,太牛了!
看到老师傅让我想起木工祖师爷鲁班,战国初期的著名木工,由于他的木工活技巧惊人,被后世尊为木匠的鼻祖。我们的明清家具做工精良,木料上成,多用黄花梨,紫檀等,如今只能从各个博物馆里看到了。我也喜欢老式家具,没有收藏精品的能力,农村老亲戚家淘来的雕花条几,圈椅,方桌我都视作珍宝。木工在欧美广泛流传,和中国不同,在很多欧美的私立学校都有木工这一课程。可惜了我们自己的手艺,却快要失传了。
也许各行各业都该有点工匠精神,期待妖妖之陶艺术馆有更多共同爱好的朋友一起,尽我们所能,影响,保护,传承手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