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首发《京江晚报》,旧稿整理,文责自负】
【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
超级市场的存在,很多年前就成了城市的基本特征。是否拥有足够大、足够多的超市,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判断一个城市够不够繁华、够不够吸引人的依据之一。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曾以超市的有无和大小,来比较内地的家乡小城与华东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发展。
是啊,过去二三十年,没有什么比超市更能影响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了。超市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九十年代以前的购物习惯。我们再也不用胆怯地站在柜台前,请求那些爱理不理的售货员拿出样品以供选择,心里还担心着她的脸色何时晴转阴。
只有在后来的超市里,我们才终于抬头挺胸做了主人。大家骄傲地推着购物车,从货架的一头走向另一头,一边细细观察饼干甲与饼干乙的细微区别,不要说成分重量生产商家出厂日期了,就连饼干上的花纹够不够细腻整齐也看得一清二楚啊。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趁工作人员不在时,指尖暗运内力捏碎一角,以判断它的脆度够不够理想。
一点不错,那些年去超市购物,谁也不会含糊,谁也不能心甘情愿吃亏。老太太们翻动着大桶的花生米,一边顺嘴尝尝今天的货晒得够不够干。家庭主妇们指挥导购小姐把货柜最顶上的一桶色拉油扛下来,因为她相信那个位置的货最可信赖。贪嘴的孩子们嚷着要买保鲜纸封起来的新鲜水果拼盘,边上的老爸不动声色地说,那是烂水果上切下来拼成的摆盘,孩子顿时安静,旁边正在挑选的几位也立时住手。所以从超市里出来的人们大都踌躇满志充满自信:我选择的,正是最好的。
但事实上我们也都知道,超市购物其实是很累的。特别是我们最喜欢去的那几家大型超市,入口到出口的距离并不算短,从衣服被褥、家用电器柜开始,到日用化工、家居杂物、副食糖果、蔬菜瓜果,一路走来眼花缭乱。如果碰到假日,肯定摩肩接踵。
可是累归累,超市还是那么深得人心。本世纪初,大学园区边上有一家旅行社,曾经推出的特色业务就有一项“学生包车游超市”,虽然现实却又带点儿幽默。而小区门口一家十来平方米的小店,依我看来取名某某商店已是抬举,但它硬要自称某某超市。
其实超市的东西是不是最好最便宜,我们也曾经很怀疑。至少我们需要的一些牌子在超市里是找不到的,辛辛苦苦扛回家的大包小包里,也不时发现损伤和疤痕。而且超市的购物之旅也不见得总那么愉快,被怀疑偷窃而遭到搜身的新闻从未绝迹。但回过头来想,在那二三十年里,如果购物不去超市,还能去哪里呢?
时代变了!谁能想到,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某大型连锁超市居然发布了一份亏损以亿计的财报。就在超市主宰着我们业余购物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却又悄然完成了从超市到网购、代购,再到直播带货的迁徙。
有些东西来了,有些东西居然慢慢消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