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式家庭教育理念对孩子成长的消极影响

“趋利避害”式家庭教育理念对孩子成长的消极影响

《狼来了》这个寓言故事可以有很多个解读角度,老师父母也常常借由这个寓言小故事告诫孩子们不能说谎,否则就会自食恶果。深层剖析一下,到底是因为什么不能说谎呢?大部分家长解释给孩子的话是因为谎言会被拆穿,被拆穿之后你就必须为其负责。为了不食这个恶果,所以不能说谎,而不是因为说谎这个行为本身是错误的。这就是典型的“趋利避害“”式教育,这种“趋利避害”在家长不断的暗示下在孩子的脑子逐渐成形、固化,并对其成长产生问题。

“趋利避害”式教育是市侩心理的衍生物,它以家庭为平台,父母长辈为媒介狭隘了孩子在成长路上的视野。什么是趋利避害?趋利避害就是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可并不是所有的利都是利,所有的害都是害。就拿小孩子的交友来说,父母们常跟自己孩子说,要跟学习好的孩子交朋友,不跟学习不好的孩子一块玩。然而学习好的孩子也会说谎,学习不好的孩子可能对朋友都很仗义。“利”与“害”的界限并不是那么的清晰。再比如,如果父母简单的贴上了标签,孩子可能就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

  “趋利避害”式教育会深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只为自己做利益打算,难以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趋利避害”在家长长期不断的暗示下与罗森塔尔效应(暗示效应)在孩子的脑子逐渐成形、固化,导致孩子模糊了是非概念。若是每个家长都对孩子说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遇到对自己不好的事就远远躲开,那这个孩子将会成长为怎样冷漠的一个人。遇到溺水的孩子,他将会想到自己可能会被淹死;看到腐败贪官鱼肉百姓,他冷眼以对漠然相待;见到倒地的老年人,想到极有可能被“碰瓷”然后拂袖而去......这个孩子将永远停留在庸俗的物质上,为了金钱而活,永远也难体会到比钱和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趋利避害”式教育不仅仅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也使得孩子在父母思想阻碍下独立人格的形成。因为家庭教育是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生活、人格和行为养成教育,是终身性、示范性教育,它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通过在孩子面前的处事待人的方法将自己的思想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孩子脑子里。父母让孩子上补习班并且告诉他,上了补习班你的学习成绩就能提高;父母告诉孩子要学美术,练舞蹈,将来能有一技之长。这些话其实都没有错,但是这些话只是父母的判断,并且他们从来没有倾听过孩子的想法。他们在无意识中忽略掉了孩子。无论什么都是爸爸妈妈在说好与不好,有用还是没有用,孩子却少有参与其中,这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要听爸爸妈妈的,他们说对就是对,说错就是错。这会使得孩子失去自己的想法,强加上爸爸妈妈的思想,而这又会让他成为爸爸妈妈的影子。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移植,哪里给孩子留了活路,这是思想的屠杀。这深深阻碍了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趋利避害”有人说是人的本性,可是勇敢、怜悯、无私、纯真是更加宝贵的本性。“趋利避害”式的教育已经荼毒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当代所有健全的有意识的人都应当认识到它的弊端。家长们也应当摈弃这种单单看重“结果”的自私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想法,使其成长为独立、善于接纳、富有同情人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