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次的觉察,对于孩子的磨蹭多了几分理解和包容。这两天已能做到心平气和的引导。当过于忙碌或是疲惫,来了情绪,也能做到即刻发现叫停、主动抽身远离,避免将自己的负情绪像垃圾一样丢出去,让孩子成了替罪羊。
对于写作业,这两天有了进一步的觉察:当我和孩子说写作业的时候,我显得那么着急和焦虑,这是到底为什么呢?经沉思发现有以下原因:
1、受集体潜意识的影响:建国初期,大多农民出身的人都是凭借“知识改变命运”的,要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生活,读书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当读书不是出于爱好,而是一个机率不高、命运转折的机会,就使得读书这件事显得过于被动和沉重。
2、父母传递给我的焦虑:他们因不满自己的生活而寄希望于孩子,所以我的耳边经常充斥着“不好好学习,长大后能干啥?”、“都这么大了,也不知道上进?”或是玩的正嗨的时候,被呵斥一痛,“还不去写作业,你打算点灯熬油到几点”?
3、害怕不写作业的后果:一方面怕孩子被老师批评受打击,其实那是自己当年被批的痛点;另一方面,担心被人说“也不好好管管,哪有这么当妈的”,害怕被大家否定。
4、对孩子的不信任:一方面,不相信孩子会主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担心时间晚了孩子会写不完作业。原来在我心底,都是对孩子的否定啊。
就像孩子初上幼儿园,当妈妈和孩子分离时心里总是各种担心:“孩子会不会哭?”、“能不能适应幼儿园”、“会不会自己入厕”、”会不会被小朋友欺负?”……表面上是出于“关心和爱”,实际上却是对孩子适应能力的不信任。经历过孩子上过幼儿园的家长慢慢就会发现,不是孩子适应不了,而是因为家长的过多担心。
既然明确了方向,就带着觉知去做功课:感受提醒孩子写作业时,是出于爱还是恐惧?如果是出于焦虑和担心,就远离孩子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去释放——直到恐惧消失。只有把自己修炼的无惧无畏,给到孩子的才是爱,否则就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