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在看完高圆圆和赵又廷的定情电影《搜索》之后,我就在心里写下了这几句话。女主角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心力交瘁。她戴着墨镜掩饰着痛苦和绝望,并没有注意到对面站着老人,当然更谈不上让座。随后,乘客们关于这女人没素质的议论让矛盾激化,电视台介入了,公众舆论推波助澜,最终,女主角跳楼轻生。
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女孩没有给人让座的局部画面,我们不知道这个画面背后的前因后果,但如果我们知道了,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和体谅,而女孩显然无法去向每一个人解释原委,于是,道德判断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没有礼貌、缺乏教养、品质败坏。 我们一时的口舌之快,看似那么理直气壮正义凛然,实则是一把血淋淋的剑,杀人于无形。
而这样的论断,每时每刻,无处不在。
不久前同学聚会,多年未见大家都激动万分。一位女同学最后出现,场面有点像《虎妈猫爸》里董洁弹着吉他、穿着抹胸礼服从屏风后面惊艳亮相一样,矫情是有了点,但并不影响她展现出了和我们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依然赤子青春的状态。寒暄问好、谈笑风生,可等这位同学走后,大家开始议论纷纷。“她怎么变这样了”“我不喜欢现在的她”“好假好装”“听说她哦……”我无法揣摩每一个人的心态,我只觉得可笑。十几年,每个人都在经历自己不同的人生,谁也 不知道彼此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仅仅一两个小时的相见就可以窥探到别人的过往虚伪复杂甚至不堪,真是天赋异禀。
曾经,我在商场看到一个六七岁模样的小男孩“嗖”得一下从我身边跑过,吓了我一大跳,然后他继续横冲直撞穿梭在人群里,他的妈妈在后面追,好不容易追上之后,一句也没批评他反而搂在怀里不住地说“乖,瞧这一头汗…”当下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旁观者都向这位妈妈投去了不屑的目光,似乎想告诉她这样的溺爱终有你后悔的一天。后来我在饭店门口等座位的时候恰巧和这位妈妈挨着,再次目睹她如何纵容孩子的“顽劣”。我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您为什么你不管一下你的孩子呢?”她愣愣地看着我,突然落下泪来。她告诉我,这个孩子患有一种先天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都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听大人讲一句话,这是他们几个月来第一次出门。我为我提出了那样的质问和曾在心里轻易地论断过他们感到羞耻和内疚。以后,当看到很多局外人对别人如何养育孩子指手画脚的时候,若并不深入地了解别人的生活状况,我一定闭嘴。
以前迷美剧,常看到两个人说着说着就来一句“Don't judge me!”在他们的文化里,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哪怕是亲人,都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对错,无论当面还是背后。有个出国留学的同学,她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有次她和朋友说了一些感情上的事,她不认同,很直接地问“你怎么能这么做?”,他们不欢而散。夜里,朋友给她发来短信说,“对不起,白天的时候我不该judge你,要怎样做你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是我越界了,原谅我”。她没有很快回复,那个国外的朋友居然走了半个小时到她家里来道歉。
我喜欢这种以尊重和爱护为前提的距离感。遇到事的时候,家人和朋友都可以给我建议,告诉我他们曾经的经验,奉劝我选错会承受的代价,但一旦我选了、做了,结果由我自己来承担,如果我不幸选错了,可以抚慰我,教育我,但不要对我做是非的判断。
我们不该评价,因为我们评价不好,我们不知道别人人生的360度角,我们只看到一个缝隙而已。我们评判不好又妄加评判,伤害了别人于自己又有什么好处,我们不能忍住自己去评判别人,必无法笑对别人对自己的评判。
当然,善意的提醒和规劝与论断别人截然不同,我们都知道这边界在哪,苦口婆心和冷眼旁观,当事人感受得到那温度,这与虚不虚心无关。
其实,很多人的人生就浪费在评价别人身上。当你知道,你并没有被赋予对任何一个人进行论断性评价的权利的时候,你会发现突然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专注自己的事情(人缘也变得特别好吧);当你知道,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被赋予对你进行论断性评价的权利的时候,你便不会再去介意“别人”的话,生活也会更轻松吧。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去体会对方的处境。即使你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即使你阅人无数、看尽人生繁华,他当下的感受和选择一定是原生家庭、教育背景、过往经历,偶然必然或是几十年错综复杂的原因促成,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无法言说的苦衷,你如何知晓?所以,只要他没有触及法律,没有违反公共道德,没有侵犯他人利益,对与错,只有时间可以判断,只有上帝可以审判。
所以,那些常常挂在嘴边的狠狠的形容词就都收了吧,别人的形容词传到自己耳朵里就都忘了,以欣赏的眼光接受每一个生命的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