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京,已经整整四个月了。
从做出离沪进京决定,到付诸实现,也仅仅大半年时间而已。
“如果年龄和收入都不是问题,你还会做你正在做的工作吗?”当我去年底第一次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到“不会”,第一次发现了如此不开心的自己。
不是说我的收入或者我的工作内容抑或我所就职的公司让我心生不满,而是,你做的事情,真的让你感到快乐么?
迫于生活的压力,飞涨的房价,子女的抚养,老人的赡养,太多的国人做着不喜欢又不得不做的工作。让我想起了五月天的一句歌词,“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于是,大多数人心有不甘又无奈的偶尔挣扎,用极其有限的假期年假,去做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儿。
我一般叫这种状态为“诈尸”。因为平日里,毫无生气,已如“躺尸”,那么做真正喜欢之事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笑容,不正是“诈尸”么。
“诈尸”人的另一个特点,大多数此类人的工作,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替代性。可重复性,是指每日工作的内容,具有部分,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的重复劳动。每天做一样的工作,看到的都是一样或相似的内容,久之,怎么会不无聊?可替代性,是指不管你在这个工位上做的多么优秀,你离开后公司都会在极短时间内找到你的替代者去继续这个工作岗位的职能。
前两周在国外时,与一对年轻的纳米比亚情侣聊天,男生用一个词描述了此类人,robot,我听到的一瞬间就被刺痛了,但又不得不接收这个定义,因为,太准确了。每天做着重复或者相似的工作,一旦你主动或被动离开,立刻会被代替,这不就是机器人么。
回想,前面几年的工作经历,我也慢慢的,潜移默化的,毫无感觉的被逐步改造成被希望成为的机器人,偶尔和朋友一起“诈尸”,体验分享那少的可怜的快乐。
但是,在一次次“诈尸”中,我的朋友们以及我,也在不断思考和反思“诈尸”模式的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断的推敲沟通后,结论浮出水面:也许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在“诈尸”,也许另一部分不知道,但不管怎样,他们都不想从“棺材板”里蹦出来。
“你的创意不错”,“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真勇敢,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太多人,太多朋友在临别时说了上述或者类似的话。我对别人的生活方式不敢妄加评述,我也尊重我的友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
但,希望有一天,我的友人们,以及更多我还不认识的朋友们,能够找到并且从事你真正喜欢并且愿意为之奋献一切的事物。亦如对我的祝福“你真有勇气,祝你成功”,因为,不被嘲笑的梦想,不值得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