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文心》,是因为土豆大人推荐,因为里面详细描述了有关写作的知识。但除了知识以外,我也看在字里行间看到平淡但真挚的师生情,或者说,是一种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引发了我的思考。
故事是以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中国为大前提背景,呈现了三年中学进程,也展示了当时的历史氛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的凋敝,家庭生活的困难,失学和失业的威胁,等等。里面有情节场景,也有对话交流,有课堂和家庭生活,也有社会和时代环境。作者一边通过这些还原当时的现实生活,一边如行云流水般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缓缓道来,一共三十二章,每一个章就是一个知识点,如第三章论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第九章朱志青论文病,第十四章王先生论读文声调,每十七章论“语汇与语感”,第二十九章论“习作创作与应用”也都会有一些故事发生。故也可成为“三十二堂国文课”。
同时,作者也十分注意老师在授予学生知识时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如作家朱自清在序中赞道“书中将教学也打成一片,师生亲切的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本书里的国文教师王先生不但认真,而且亲切。他那慈祥和蔼的态度,教学生不由得勤奋起来,彼此亲亲热热,地讨论着,没有一些浮嚣之气。这也许稍稍理想化一点,但并非不可能的。。。故事的穿插,一些不缺少;自然比那些论文式纲举目张的著作容易教人记住。”以及后来的叶志善老先生的后序“语文老师把主要的功夫下在诱导方面,启发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和指导他们自己去讨论,自己去解决,而决不贪图省力,把他自己的答案灌输给学生了事。”
其实我所强调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我认为不止是用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因为这两个角色其实代表了“施教者”与“受教者”,一方给予知识,一方接受知识。那么这本书里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在本质上代表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交流模式。今天的我一边像书里的学生那样学习知识时,也在思考,这样的模式是否也可以放在其他的身份当中,比如父母与孩子,医生与患者,是否可以像书中的那样“王仰之先生不光是教语文,还随时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他做事认真,为人诚恳,对学生平等相待,有问题共同讨论,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这本书在当时出版后,轰动许久,被复印了好几版本,受到当时中学生的大力支持,究起根本,除了那些十分珍贵的知识外,想必离不开这样的教育方式吧。
书中时常会描写到王先生在课上的神情“王先生望着最后说话的一个学生的脸,眼角里露出欣慰的光。”“王先生的眼光里流露着热诚,向全堂同学一个个看望,切盼大家的回答。” 我当时想象着,有那样的老师,作为学生,一定是一件十分幸运又幸运的事情吧。